北青快评 | “饭卡手机”成学生“摸鱼神器”,魔高一尺还需道高一丈

图片
近期,一种新型手机流行于一些地方的初中、高中学生中。从外观看,这种手机和普通的学生饭卡似乎没有差异,如果不仔细识别,即便学生将其带入教室,甚至看视频、打游戏,老师也难以看出破绽。实际上,这种“饭卡手机”是由旧手机改造而来,其制作原理并不复杂,拆下手机屏幕后,通过加热的方式分离内外屏,把内屏上的偏光层取下,再将核心零件放入饭卡卡套即可。(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如何管理中小学生的手机是一个令老师和家长深受困扰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禁令之下,依然有学生与师长们“斗智斗勇”,想方设法把手机带入校园。“饭卡手机”的出现,无疑带来了新的挑战。山东一所高中的语文教师说,每到中午吃饭时,他都能发现有学生低头盯着饭卡笑,一开始不解,后来才发现饭卡里藏着个“手机”,“因为学生一直用手指滑动饭卡,所以比较容易发现,如果在上课时使用,老师确实不容易察觉。”
据悉,这种饭卡手机是用遮光膜去覆盖表面,由于它的外形与普通饭卡无异,这种伪装过的手机有很高的隐蔽性,屏幕在外人看来如同一个白板,只有通过特定的眼镜才能看到手机内容,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其价格大多在100-300元之间,可以满足学生们聊天、玩游戏、刷视频等日常需求。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使用还特别“安全”,自然就成了那些有“需求”学生的最爱。一些尝到“甜头”的孩子或者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或者回家后沉迷于手机,学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家长们焦虑不已。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饭卡手机”受学生热捧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打着“合法合规”的旗号,利用“摸鱼神器”“学生党平价好物”“学生党福音”“不被老师发现”等字眼作为卖点吸引顾客。如此公然引诱孩子们的营销方式,除了有悖公德,是否还涉嫌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守土有责的电商平台要尽好主体监管责任把好关口,相关部门也要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从严治理。
堵不如疏。“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一件普及品,简单地“一禁了之”,显然不现实也不科学。家长和老师应该“疏堵结合”,在管控“饭卡手机”进校园的同时,更应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玩时好好玩,学时好好学”,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此外,破解青少年的手机管理难题,还可以考虑是否从技术层面进行突破。针对未成人沉迷网游现象,几年前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国家扶持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以完全控制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长;二是扶持开发运营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对内容、功能严格监管,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必须且只能使用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不能登录其他网络,不能下载其他软件。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挑战”,倒逼我们在应对上要有“新思维”。如果真的能开发出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和专用网络,既能满足未成年人正常使用手机和网络的需求,又有利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机,避免这个群体不理智打赏、被引诱犯罪等,可谓功德无量,值得一试。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