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宣讲暨全国首届和美乡村宣讲活动在京举办

中国网讯(记者 王静) 5月24日,“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宣讲暨全国首届和美乡村宣讲活动在北京举办,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等地的10名宣讲员宣传乡村振兴中涌现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引导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大山里的“领头雁”
陕西省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之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她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带着父老乡亲们,硬是在海拔2100米、没有手机信号、气候反复无常的山顶上种出“致富”的蘑菇。她从四个吊袋大棚开始,做到了农业板块的龙头企业,不仅有了标准化制种制袋厂,有了种植木耳的家庭农场,有了分拣深加工的工厂,还有了冷链物流的储存库。
图片
余之超
“我们的团队也增加到了28人。现在我带着全县人民发展木耳产业,去年我给我们村集体上缴了82.5万元,给村民发放工资404.5万元,带动了1500余人就业,我们的西华村也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变成了先进村,红旗村。”余之超在宣讲中动情介绍。
“返乡乡创业快20年了,我也从一个20出头的姑娘走向了中年。现在我们村家家有花,户户通路,产业路上都铺上了柏油,好几十户村民又回来了,我们培养了村里几十个技术骨干,都输送到其他村指导技术。我觉得我更像大山里的一只领头雁,产业兴旺,共同富裕才是我的目标,我要带着山里的父老乡亲,勇往直前的走下去,让我们的小木耳,成为真正大产业。”
王飞,来自河南夏邑的80后农民,典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他在题为《党的好政策助我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宣讲中,用三个“没想到”来分享自己的成长。
图片
王飞
第一个没想到“我能从一个王家毛头小子通过上农广校,学本领创业致富,如今人人都喊我王总。”
“我就是不服输——为了把菜种好,我参加了县农广校举办的的绿色证书培训班,学到了技术,种植蔬菜效益也越来越好。”他在宣讲中介绍如何理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经营思路,探索出四季来财的经营模式。  
“在我的带动下,周边也形成了10余万亩的大棚蔬菜、西瓜、果树生产基地,让周围的群众都挣到了钱。每年帮助群众销售新鲜果蔬都达到500万斤以上。我的农场也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典型家庭农场案例’。”
王飞宣讲,“党的好政策给我提供了好的发展环境,是农广校给我致富的本领,引导着我不断前行,让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我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培养,积极带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全面乡村振兴贡献毕生力量。” 
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江苏泰兴市织梦家庭农场农场主费琳琳用奋斗织梦青春。“在农场创办之初,我便很快体会到农村作业的艰辛与不易。为了能让农场绿油油的蔬菜、一筐筐的鸡蛋卖个好价钱,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父母就骑着三轮车去很远的菜场卖菜,有时卖不完还要再带回来,但他们依然干得很起劲,那一刻我知道这编织的是我们一家人的小康梦。”
她宣讲,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农产品出现销售难的问题,当看到周边菜农们渴望出货的眼神,我知道,我们所编织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一家人的“小康梦”,更是这一方老百姓的“致富梦”。
图片
费琳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我不是旁观者,而是一名建设者。”费琳琳说,“如今,延伸产业链成了我新的努力方向,去年在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我们建成了8000平方农产品加工分拣中心,踏上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构建全产业链的新领域。我们还落地了工厂化育苗项目,从种子到育苗,到种植,采摘,分拣,加工,配送,全程监管质量,高端绿色蔬菜种植,提高蔬菜附加值,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菜篮子’安全。”
天津市北辰区韩家墅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委员崔媛媛作题为《回“家”奋斗,做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的宣讲。“作为一名8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我的家乡二次创业的全过程。”
图片
崔媛媛
记得当年有人问我:“媛媛,别人都想出去,你为什么不挣外头4000多,非得回来挣这800块钱呢?”我笑着说“村里给了我们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机会,咱村也正是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候,作为村里培养的大学生,我觉得我得回来。” 
16年里,我全心全意对待每一项工作,快速适应每一次岗位角色的转变,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家年交易量130万吨年交易额90亿元的农批市场的高管。
实现乡村振兴为的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现在的韩家墅人每个年龄段都能拿到不同比例的福利,五口之家每年能从村里领取福利和分红9-11万元。“看到村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我的家乡,我为之奋斗了16年的家。”崔媛媛宣讲。
“2019年我牵头成立了韩家墅村大学生创业联盟,吸引103名本村大学生加入,成功扶持四个创业项目。2022年成立青年创业联合,聚集了73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为想创业、想干事的年轻人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家创业,参与家乡建设。”她讲到。
践行信仰的“拢心人”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尚华在2017年看到妙峰山镇公开招聘党建助理员,要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还要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这是要振兴我们的乡村啊!这是我的追求!我的信仰!我应聘!” 
他动情介绍,“真正践行信仰,就要把村里当作自己的家。”
图片
付尚华
“在入户时,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送给我一双亲手做的鞋垫,我没有舍得铺在鞋里面,等我再次入户时,老人看到我说,把鞋脱了,我愣了一下,老人接着说,我看看你的鞋垫穿坏没有,我说没有舍得穿,珍藏起来了,老人听完后,迈着很小的步伐,走到里屋,又拿着一双鞋垫送给了我。”
“这样的亲人举动,让我感慨万千,让我热泪盈眶。我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回报村民对我的爱。下一步,我们继续朝着党的二十大目标继续前进,迎来乡村振兴的万丈霞光,这是我们的信仰。”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副主任刘锦华以《富硒地结出致富果》为主题,宣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带领群众强基础、补短板,抓产业、兴旅游,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的故事。
图片
刘锦华
“2015年我当村主任时,村里一穷二烂人心散,村民基本靠天吃饭,辛苦劳作也没多少收成。为了把大家的心拢起来。我和村干部半个月走遍全村800多户,基本摸清了群众的想法:一是用上放心水,二是通上优质电,三是走上平坦路。”他介绍。
“我带着党员群众改造241栋危房、修建14.8公里道路、整修6.2公里水渠,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放心水,通上了优质电,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了把好工程质量关,我和村干部轮流值守在工地上,质量不对,我就坚决要求施工方重来。村干部是真心实意为大伙干实事,群众看在眼里,心也就聚起来了、热起来了。”
刘锦华宣讲,现在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小游园等,门前屋后绿树红花,处处是景。开起了孝老食堂,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村里“孝老敬亲”“崇文重教”蔚然成风。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行动自觉。
图片
该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办,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协办,是开展“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的重要活动之一。
宣讲围绕“守护粮食安全、引领科技兴农”“带领老区群众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返乡创业、产业振兴”“传承精神、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共同富裕”五个主题作了精彩分享,分享了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经验,充分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进一步激励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感恩奋进,依靠勤劳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激励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