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里的河南密码丨极刻

大河财立方《极刻》第944期
图片
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 吴海舒 陈玉尧 文
朱哲 图
“三夏”,即夏收、夏种、夏管。
“三夏”,是很多河南人最忙碌的一个时节,老百姓俗称“过麦天”。
如今,河南人“过麦天”,不再是骄阳下的炙烤,麦场上的不眠,磨出泡的双手,而是高标准农田的智慧,联合收割机的驰骋,育种温室里的科技,食品生产线上的高效。
不变的,是弥漫在田间日渐浓郁的麦香,是“三夏”工作的艰巨与紧张,是“中原熟,天下足”的责任与担当。
风吹麦浪,河南大地又飘“香”。
图片
追随麦浪的脚步
进入5月下旬,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5月23日晚,大河财立方记者联系他时,他刚从新乡赶到南阳,正在宛城区麦田里考察调研,与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一起察看小麦长势,研判产量和收获时间;24日一大早,他又参加了一项活动。
一把小铲子、一个钢卷尺,他总是随身携带,方便随时测量研判麦子生长情况;一缕白发、一脚泥土,是他独特的“徽章”,那是从事小麦高产栽培研究近50年留下的印记。
“距离小麦大规模成熟期越来越近,可以说小麦产量进入了百米赛跑的最后冲刺期。”郭天财说,这茬小麦从播种以来,长势总体持续较好,麦子穗数足、结实性好,奠定了丰产丰收的基础。“现在距小麦大面积成熟收获还有多道关口,还要一关一关小心过,才能确保‘丰收在田’的小麦能真正实现‘丰收到手’。”
郭天财告诉记者,农谚有说,“五黄六月,龙口夺食”,说明了小麦成熟收获期时间的紧迫性、形势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理念,切实加强后期麦田管理,做好收获机械检修与科学调度,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努力实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大河财立方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厅获悉,截至 5 月 23 日 17 时,我省已收获小麦 405 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 4.75%),其中:南阳 212 万亩(18.9%),驻马店 79.4 万亩(6.8%),信阳 71.8 万亩(14.4%)。当日投入联合收割机 2.95 万台。
当前,全省交通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公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互通“三夏” 生产进度、农机车辆转移、拥堵缓行路段等信息,快速解决车辆受阻问题,对跨区作业的农机运输车辆快速免费放行。
图片
良法“遇”良田
河南用不足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近1/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丰收要有良法,也离不开良田。
从2022年起,河南在已经建成8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启动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投资4000元以上。据介绍,1500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部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多收330元。
“近年来,我们抢抓战略机遇,扛起责任担当,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作为中原农谷的重要基础工程。”24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坚持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融资、标准化建设、特色化运营、精细化管护和数字化赋能的“5+1”建管模式,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其中,变“粗放生产”为“精耕细作”,坚持数字赋能,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采用“1+1+1+N模式”建设信息化平台,目前已打造10个专业化子系统应用到智慧管理平台,运用“数据+算法+算力”,形成中原农谷数字化智慧大脑。
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专家组顾问杨建国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2023年底,河南已经高质高效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78万亩,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机制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高产模式,大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一步,建议全面贯彻践行高标准农田成功模式,形成叫响全省、引领全国的高标准农田河南方案,探索形成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
图片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2018年9月,全国唯一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新乡;2021年9月23日,作为河南省政府批准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此后,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张新友带领下,河南生物育种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其中,小麦品种“郑麦379”“郑麦1860”和花生品种“豫花37号”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郑麦1860”2022年夏收面积超过800万亩,“豫花37号”为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种。
此外,实验室不断拓展对外合作,设立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河南大学等实验室研究基地。4月17日,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揭牌;5月14日,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鹤壁)揭牌,初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联动的开放合作格局。对接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实验室分别与中国农科院和中国农大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聚力打造国家种业创新高地。
记者了解到,当前,河南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3年有12个品种入选全国主导品种,成为入选最多的省份。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育种水平河南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
“中原农谷和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一起,构建形成了全省‘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杨建国表示,其中,中原农谷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聚力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承担着引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重塑的重任,也承担着打造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圈,推进全省农科教、育繁推资源集中布局,建设一流种质资源库的责任。
龙头带动,河南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超万亿元
从田间地头的一粒小麦,到“国人餐桌”的琳琅满目。
“过去,三全食品发明了中国第一个速冻汤圆和第一只速冻粽子,开创了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如今,三全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通过渠道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守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美味’。”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全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带动7800多家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40万农户增收。
图片
记者注意到,2023年度三全食品实现营收约71亿元,净利润约7.5亿元。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3亿元,净利润2.3亿元。
三全的龙头带动,是河南“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一个代表。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526家。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4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2家、居全国第2位。
其中,双汇集团是全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年产肉类产品逾400万吨,肉类年产能位居行业前列;思念食品是国内最大的专业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有速冻水饺、速冻汤圆、速冻面点、速冻休闲食品、速冻西点、速冻调理制品等六大系类4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90万吨;三全食品主营业务为速冻食品、方便快餐食品、罐头食品、糕点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4%,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牧原集团始终聚焦养猪主业,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2023年企业销售生猪6381.6万头;好想你产品主要以红枣制品为主,延伸至冻干产品、坚果、果干等;大咖国际产品横跨糖、奶、茶、咖、果、粮、料七大品类,服务茶饮、餐厅等门店4万余家。
当前,河南正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工业制造优势,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全产业链上下联动、融合发展,提升品质、打响品牌,做优做强特色食品产业,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