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预防中风日丨脑卒中夏季高发,如何预防、如何急救?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有研究显示,当气温高于32℃时,脑卒中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随着气温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5月25日为世界预防中风日。夏季如何预防脑中风?急救措施有哪些?
中老年预防重点不同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类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突发的头疼、恶心、呕吐;缺血类脑卒中患者的症状则表现为头晕、发沉、犯困、肢体无力、发麻。”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脑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泷提醒,高温天气下的脑卒中,大多属于缺血性脑卒中。这是因为夏季容易出汗,身体里的水分流失严重,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脑部动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郝峻巍曾指出,夏季空调温度过低也是脑卒中的诱因之一,从热的环境马上进入空调房,体温急剧变化会诱发全身血管收缩,血管收缩则会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出现脑卒中。郝峻巍还提醒,高血压患者,不规律的服药也可能导致脑卒中。
那么,中老年人群如何预防脑卒中?
中青年出血性卒中:35岁以上人群进行MRA核磁检查,一旦发现动脉瘤及早干预,杜绝脑出血的风险。
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人群相对较多,人们日常应注意清淡饮食,少吃油炸食品,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老年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性的脑出血是最常见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一定要科学、规律用药,控制好血压,避免发生因血压剧烈波动导致的脑出血。
老年人的缺血性卒中:如常见的脑血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抓住黄金救治时间窗
脑卒中发病后的黄金救治时间窗只有几个小时。其中,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窗为卒中发生后的4.5个小时内,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的时间窗是8个小时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赵性泉指出,这是由脑的组织代谢特点决定的,“脑的供血是恒定的,脑的总重量是人体的3%-5%,供血量却占到人体的20%,算是血液需求量大户,一旦缺血,就会产生症状,出现功能障碍,时间非常短,而且往往难以恢复。”
“不少患者发作后,家属都会为其量血压,发现血压很高,就开始给患者服用降压药等,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赵性泉表示,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家属能做的就是打急救电话,如果患者意识出现问题,家属应尽可能保证患者气道通畅,可以把患者头转向一侧,如果有呕吐物,应进行清除。
赵性泉认为,中国版的“中风120”更好记忆。
“1”看:一张脸不对称、嘴巴歪。当患者脸部两侧不对称或一侧嘴角歪斜,就是异常。
“2”查:两只手臂是否发生单侧无力,不能抬。让患者闭眼,双臂平举10秒,有一侧手臂无力往下掉,就是异常。
“0”听: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问患者一个问题,吐字不清、说不明白或无法说话,就是异常。
120:脑梗发作后,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这里附上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中心日前发布的最新版北京市脑卒中急救地图,供大家参考。
图片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