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沪开幕,自然教育机构近十年快速增长

图片
2024年5月25日,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幕。活动主办方供图
2024年5月25日上午,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幕。
本届大会主题为“上海,更好的自然教育”,采用“1+5+N”形式举办,即在上海市设立1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上海市及其他省(区、市)设立N个平行分论坛。
自然教育机构在近十年快速增长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宇发布了《2023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报告》。
黄宇介绍,我国自然教育机构注册数量在2013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在2019年达到峰值,近十年间成立的机构超过七成。
2023年,全国自然教育机构共有21556家,较2022年的15770家增长34.15%,其中拥有自然教育机构最多的省份(或直辖市)是广东、四川、北京,新增自然教育机构数量最多的是四川。
从产业分布来看,绝大部分的自然教育机构位于第三产业。相比2022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机构数量都有所增加,增加最多的还是在四川;第三产业机构虽有增长,但占比下降。第三产业的自然教育机构中,占比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3.6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19%),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318家,12.77%)。
我国的自然教育机构以民营为主,占比83.88%,较2022年略有上升。公立仅占1.83%,其他性质占0.77%,还有13.52%的机构暂未录入机构类型数据。民营机构中,数量最多为四川省、广东省。无论民营还是公立,人员规模通常都不大,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占95.92%。
根据抽样调查,自然教育的服务对象以中青年为主(18-40岁,68.09%),性别分布较均衡,已婚居多(76.08%),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83.28%),孩子在小学(51.04%)及学龄前(39.72%)为主,家庭月收入多在1万-3万元之间。
自然教育中,参观植物园、博物馆、户外体育运动的最多,参加户外活动的频率多为每月2-4次。其中,二线城市受访者参与户外活动更为活跃,31-40岁参与户外活动的活跃度较其他年龄段更高,女性较男性参与户外活动的频率更高。
97%以上的受访者及其孩子参加过不同类型的自然体验活动,活动类型主要为自然科普/讲解、保护地或公园自然解说/导览、农耕体验和园艺,成人更多参与户外拓展。
受访者普遍认为接触自然很重要,对孩子更重要。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自然的人数较往年有所上升,达到71%以上。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立对自然的尊重、珍惜和热爱学习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是人们参与自然教育的最大动力;而最大阻力是时间不够,其次是活动地点过远和安全顾虑。
调查显示,受访者预期未来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的可能性显著上升,参与频次有所提升。受访者更加看重活动/课程是否对孩子成长有益,其次是课程主题和内容设计、导师或领队的素质和专业性。大多数受访者预期儿童活动价格为101-300元/天。
过去一年中,大部分人的自然教育消费在500-3000元。若按中国18-40岁人口数约5亿人计算,消费市场规模年均在2500亿-15000亿元。
另外,在大会主旨报告中,四位专家围绕自然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进行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作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全球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演讲,提出了“尊重自然最好的方式是用自然的方法保护自然”这一重要观点;复旦规划院生态环境分院自然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雍怡作了“十年之约——中国自然教育的回首和展望”报告,提出通过教育去连接自然保护;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作了“植物园在城市自然教育的探索”报告,为植物工作者们带来了“辰山”经验;南京林业大学动物学与生态学教授凯文·罗伯特·梅森格(Kevin Robert Messenger)作“与动物的联系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拯救它们”报告,提出增强人与动物之间的生态联系来促进动物保护工作。
多会场联动,将上海经验辐射全国
本次大会创新组织形式,通过主会场与分会场的联动,拓宽参与渠道,增强互动性。主会场作为大会的核心,让最新的自然教育理念、政策动态、科研成果得以展示和交流,引领自然教育新趋势。专题分论坛则围绕传播出版、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森林疗养等议题展开多维度讨论,彰显了自然教育本土化、特色化的巨大潜力。
在上海全市设立的分会场上,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和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5个分会场活动,涵盖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深度的议题,展现了上海在自然教育领域的多元化探索和实践。
大会邀请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及民间组织代表,共同探讨自然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将上海的自然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辐射至全国。
此外,大会还特别设置了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自然教育展、上海自然教育创新大赛、青年说、北斗·自然乐跑锦标赛等特色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促进了自然教育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