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MacBook定了!定价上万,苹果疯了?

图片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猜测苹果的第一台折叠屏产品会归属于哪个产品线,几乎所有人都笃定苹果会发布折叠屏产品,只是时间问题。
早前有消息称,苹果最早将于2026年发布折叠版iPhone,但是这个消息一直都没有得到佐证。按理来说,折叠屏手机是目前所有折叠屏产品中技术最成熟、用户群体最庞大的,折叠iPhone作为首款产品推出的可能性确实最大。
然而,苹果似乎并不打算按照常理出牌。根据郭明錤的爆料,苹果的首款折叠产品将由LG独家供应屏幕,最早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或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发布。这一爆料让人们对苹果的折叠屏战略充满了新的期待和猜测。
图片
图源:快科技
有趣的地方在于,这款产品的尺寸有“亿”点大,爆料称预估屏幕尺寸达20.2或18.8英寸,这个大小显然不可能是iPhone,甚至连iPad的可能性都存疑,那么在苹果的移动产品线中,仅剩下的选项其实就只有MacBook。
MacBook,可能会成为苹果的第一款推出折叠屏版本的产品。
折叠屏MacBook真有必要?
说实话,初看到这个消息时,小雷十分震惊,毕竟在苹果目前的移动端产品中,MacBook一直被认为是“折叠化”优先度最低的,只有在折叠版iPhone和iPad成熟后,苹果才有可能去探索这个品类。
一方面是多数人都已经接受了目前的笔记本电脑设计和尺寸,突然更换为全触控设计,反而会难以适应。另一方面是折叠化可能会导致MacBook的厚度、重量明显增加,尺寸倍增的屏幕也会导致续航明显降低,反而不适合长时间的移动办公需求。
而且,折叠屏笔记本电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操作逻辑问题。传统的笔记本电脑都是采用的键盘+触控板的设计,而折叠屏笔记本电脑在操作逻辑上其实更接近平板电脑,在不依赖外部配件的情况下,触控是唯一的操作方式。
图片
图源:lunadisolay
然而触控输入并不适合长时间的文字工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用手机打一篇千字文章的感觉,或许你会宁愿使用语音输入,也不愿意去疯狂敲击屏幕。语音输入确实是个解决方案,但是却需要解决户外、开放式办公室和会议室等场景中的使用问题。
显然, 语音输入无法成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操作方案,键盘依然是目前最佳的输入解决方案。因此,联想、华硕等PC厂商在发布折叠屏笔记本电脑产品时,都不约而同地提供了一个独立的键盘配件,该配件可以被安装在屏幕上,通过屏幕边框的磁吸触点与电脑连接,让折叠屏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拥有正常的输入体验。
图片
图源:The Verge
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方法,但是问题也非常突出,首先是边框厚度,为了承载磁吸接口,并且保护底下的屏幕,边框只能采用凸起设计,并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高度,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十年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大致上就是类似的感觉。
另外,键盘本身还需要作为配件随身携带,虽然可以通过设计让其在安装状态下也能被折叠收纳,但是无疑会进一步增加设备重量,与移动设备本身的便携需求相冲突。
早在2020年,联想就发布了旗下第一款折叠屏笔记本电脑ThinkPad X1 Fold,随后华硕、LG等厂商也陆续推出了类似的实验性产品,但是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并不乐观。
图片
图源:notebookcheck
首先是高昂的售价,不管是联想还是华硕,旗下的折叠屏笔记本电脑的首发价都在3000美元以上,换算成RMB,售价普遍也在20000元以上。即使有着如此高的售价,受限于机身重量、内部设计等方面的因素,这些产品的性能普遍只相当于普通的轻薄办公笔记本电脑,实质上无法满足中重度的创意工作需求。
当然,苹果或许不需要担心这一点,M系列芯片出色的性能功耗比是他们的最大优势,即使如此,如何在满足散热需求的情况保持机身的轻薄,对于苹果的工程师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很好奇苹果到底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会像VisionPro一样踏空吗?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折叠版MacBook将配备M5处理器,搭载20.3英寸或18.8英寸的折叠屏,前者折叠后的大小约等于15英寸的MacBook,而后者则是在13-14英寸之间。
配置上并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东西,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此次曝光信息中提到的成本 问题,根据爆料,折叠版MacBook的面板成本在600-650美元之间,而铰链的成本则在200-250美元之间。
图片
图源:macrumors
仅屏幕这一块,最高成本就达到900美元,理想状态下成本也要400美元,是目前MacBook Pro屏幕成本的两倍以上。即使后续通过量产、良率提升等方式降低成本,预计成本也会在600-700美元之间,甚至高于iPhone 15 Pro Max的物料成本。
而且,从以往苹果曝光的一系列折叠屏专利来看,恐怕除了面板和铰链外,还会增添一系列的额外成本。比如前段时间发布的一则专利中,苹果就提到了一项内嵌于折叠屏与主板之间的弹簧层,这个额外的结构可以赋予苹果折叠屏产品更好的抗压、抗摔性能。
图片
图源:快科技
此外,苹果还公布过一项自修复屏幕专利,通过热量、光照等方式可以激活折叠屏的修复功能,让屏幕折痕减轻或恢复最初状态。考虑到折叠版MacBook的庞大体积,这项修复技术将有效降低折痕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视觉不适感。
至少在技术层面,苹果已经为折叠屏产品打下了不少基础,但是能否最终转为实物却依然是个问题,不管是内嵌弹簧层还是自修复屏幕,都面临量产问题,成本与良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决。
即使苹果不打算在初代折叠屏产品上实现这些功能,设计师与工程师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依然很多,前面我们提到的交互、重量等都还只是问题之一,如何让用户选择折叠版MacBook而不是传统MacBook,才是核心矛盾。
图片
图源:苹果
如果说折叠版MacBook仅仅只有大屏触控这么一个优势,那么实质上就是一款搭载macOS的超大屏iPad Pro。如此一想,我似乎又有点明白了,为什么苹果一直不愿意让iPad适配macOS系统?怕不是就在这里等着大家。
但是,考虑到惊人的硬件成本,说实话我并不是很看好这款产品的前景,结合MacBook Pro的售价和折叠屏面板、铰链的成本来看,折叠版MacBook的价格恐怕会与Vision Pro持平,远高于MacBook Pro。
对于多数人来说,花两三万买一台超大折叠平板电脑,恐怕会有点难以接受,即使是创作者,也鲜少有需要在移动办公场景中用到20英寸大屏幕的情况,如果不能平衡产品售价并提供独特的产品优势,折叠版MacBook可能会面临与Vision Pro相似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