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抱怨中方几乎缺席所有谈判:阻碍公司税协议“第一支柱”推进

眼见怂恿盟友与美国共同对抗“中国产能过剩”遇到阻碍,正在意大利参加七国集团(G7)财长于央行行长会议的美国财长耶伦又换了一种打法,宣称她正在试图挽救全球公司税协议中涉及高利润跨国公司税的部分,而印度和中国是协议“第一支柱”推进的阻碍。
图片
耶伦
耶伦声称印度拒绝参与关乎美国重要利益的公司税课题,中国态度则更加强硬,几乎全部缺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税协议的“第一支柱”谈判。
据悉,所谓公司税协议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支持下,140个国家于2021年就跨国公司最低税率达成一致的协议,其中“第一支柱”旨在更公平地分配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高科技公司的税收,“第二支柱”则是对跨国公司征收最低15%的税。
从多极化和全球化角度来看,公司税协议无疑是一项对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有着积极导向的合作,各国参与其中对跨国企业税率、税收安排达成一致共识,有利于消除国与国之间发生贸易争端、关税摩擦等等问题,总之就是于理论角度而言,公司税协议一旦落地实施全球各国都能跟着受益。
图片
微软
因此按照耶伦的说法来看,印度与中国的做法的确像是在阻碍公司税协议落地实施,然而耶伦义正言辞的说法,看似把美国推上了道德高点,但事实真相却与她的说法大相径庭,真正阻碍公司税协议落地实施的国家是美国。
首先要明确一点,公司税协议落地实施全球跟着受益只是理论上如此,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是另一码事,也就是说想要达到绝对的公平公正,世界各国就必须公平公正的参与谈判,不能以霸权逻辑那一套行事,否则公司税协议即使再好,也很难最终落地发芽。
从有关介绍很容易就能看出,公司税协议围绕的是跨国公司,尤其是高科技跨国公司的税率和税收安排问题展开的,而美国为了维护科技领域霸权,近几年对中国实施了严苛打压,包括通讯领域、半导体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中国企业都是打压对象,最典型的就是华为。
图片
美国打压华为
这种局面之下,美国要与中国谈高科技企业的税收安排问题,明显是不公平的,毕竟一些中国的跨国企业还处在美国及其盟友的制裁之下,结果美国还要让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企业给予税务问题上的优待,这不是在损害中国的利益吗?只有美国解除制裁,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中美双方才能形成对话的氛围。
现在耶伦恬不知耻,拒不正视美国恶意针对中国高科技跨国企业的做法,反而把谈判遭遇困境的原因推在中国身上,这就是一种“我可以,但你不行”的霸权逻辑,就美国这样的态度,恐怕就算公司税协议能落地,也很难正常运转下去。
更何况公司税协议的初衷是助力全球经济一体化,而美国建立“小院高墙”的做法,本质上是推动单边主义,恰好与多极化、全球化浪潮相悖逆,因此有理由怀疑美国有借着公司税协议打压别国的目的,中国不参加有关谈判实则是一种保护自身利益的举措。
图片
美国炒作“去风险化”
相比之下,印度拒绝与美国谈判的原因就简单多了,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仍然是“一超多强”的格局,作为超级大国美国把握着高科技领域的主导权,像谷歌、苹果、英伟达等高科技企业都是美国企业,这就决定了美国面对任何国家,在谈判中都握有天然优势。
印度则与美国相比,实力非常羸弱,也拿不出几家有模有样的高科技公司,但面对更加弱小的国家,印度又有巨大的实力优势,处在一种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的局面之下,而作为一个“粪车门口过,都得舀两勺尝尝咸淡”,否则就是吃了大亏的国家。
这就决定了印度肯定更乐于与比自己弱小的国家谈判,运用自身优势讨得更大便宜,而不是在谈判桌上被美国暴击。
图片
莫迪和拜登
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公司税协议还在谈判阶段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幺蛾子,恐怕到落地实施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拉锯战,但不管如何,中国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必须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谈判,像美国那样既要又要还要的态度,中方绝不会接受。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