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演绎中、意、德三国艺术歌曲:歌唱就是用声音作一幅画

5月25日晚,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和老搭档——钢琴家哈特穆特·霍尔在上音歌剧院带来一场“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唱完意大利作曲家托斯蒂的《最后的歌》《我不再爱你》《玛利亚》等5首经典,廖昌永又唱起中国作曲家黄自的《玫瑰三愿》。歌声与钢琴声细腻交织,感伤之中又透出一股力量。
“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芳华”。这首创作于1932年的中国歌曲,听起来像是在吟唱一朵花的心声,又像是一个女孩希望自己能容颜永驻,实际上,歌声寄托着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不再受外敌摧残,走向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望。
“中国人写诗常常借物抒情,《玫瑰三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不输德奥、俄罗斯、法国艺术歌曲。”音乐会上,廖昌永特意演唱了中国、意大利、德奥经典艺术歌曲。“希望观众可以在比较的视野里欣赏中外艺术歌曲之美,增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6月10日,廖昌永和哈特穆特·霍尔还将在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登台,完成这场“音乐双城记”。1986年,上海与汉堡结为友好城市,多年来,两座城市之间有着持续而密切的文化交流。德国作品上,廖昌永选择了作曲家马勒的艺术歌曲套曲《青年旅人之歌》。这是马勒第一部艺术歌曲套曲,首演于1896年。2021年,廖昌永曾与张国勇指挥的上海音乐学院青年管弦乐团合作演绎管弦乐版。
图片
图片
“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排练现场 董天晔 摄
《青年旅人之歌》是廖昌永一直很喜欢,却“不太有勇气唱的作品”。套曲包含《当我的爱人婚嫁时》《清晨我走过田野》《我胸藏闪亮的匕首》《我爱人的蓝色明眸》四首歌曲,描写了一个被爱人抛弃的青年,漫无目的外出流浪,寻求安慰。
“这是他年轻时一次不成功的恋爱,我尽力去感受他的无奈和孤独。‍‍第一首歌就是在‍热闹的婚礼上,他一个人在旁默默看着,承受他失去爱情的失落,‍‍独自哭泣。”廖昌永描述,“马勒的作品充满交响性、歌唱性,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对生命的探索,对生活的哲思。他的音乐具备了超越时代的艺术深度与精神厚度,与我们的时代和人类命运产生共鸣。”
音乐会上,廖昌永演唱了《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红豆词》等12首中国艺术歌曲。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挖掘、整理与推广。从中国艺术歌曲百年项目,到举行多届的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再到在瑞士、维也纳、德国、芬兰等地唱响中国声音,廖昌永希望中国艺术歌曲能获得更多国际友人的了解与热爱。
自2018年与廖昌永开始合作,哈特穆特·霍尔感受到中国艺术歌曲在语言、艺术与历史文化中的深远魅力。去年,廖昌永与哈特穆特·霍尔在芬兰萨翁林纳音乐节举办“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该项目获得2023年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银鸽奖”。
“这些年通过中国艺术歌曲的国际推广,欧洲的观众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过去与未来,对用中国的美丽语言所讲述的人类共同的悲喜深感震撼和共鸣,这就是音乐这座人类文化和精神桥梁的伟大作用和意义所在。”哈特穆特·霍尔说。
图片
图片
哈特穆特·霍尔 董天晔 摄
为了让外国人爱上中国艺术歌曲,廖昌永别出心裁地将乐、诗、书和画等艺术形式融合到一起,综合呈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艺术是相通的。比如,中国画中的‘谢赫六法’,讲究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等,唱歌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常常觉得,歌唱就是用声音来作一幅画。”
让外国人学好中国艺术歌曲,廖昌永认为,最难的地方还是语言。于是,上海音乐学院《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出版时采用国际音标IPA注音,廖昌永还与播音员徐梓嘉录制了全部歌词的汉语朗诵,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歌唱家、爱好者们学习。
“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有许多外国年轻人会唱中国艺术歌曲了。去年,有一位爱尔兰小伙子唱得极好,希望能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现在,我们的中国艺术歌曲教材,已进入欧洲不少音乐学院。”廖昌永说,“上海音乐学院将继续培养人才,推动创作,让全世界都能领略中国艺术歌曲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