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广东在新型储能这个万亿级产业上做大文章

图片
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区,广东依然突出“制造业当家”,与传统产业不同,这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制造业,结合广东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要素,新型储能已经崭露头角。
自去年以来,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落地广州白云,正开足马力建立“公司+联盟”全产业生态链,清远“超级充电宝”、梅州新型智慧独立项目等众多新型储能项目已经开工,总投资35亿元的中山年产3万套电池储能装备建设项目已经备案……
新型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电网的协同发展是又一个市场增长点。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薛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灵活调节资源日益成为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关键,新型储能作为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力量,作用不可替代。
万亿级产业
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等。
广东对新型储能高度重视,而且提早发力。2023年3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出台该意见为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我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作为纲领性文件,该意见对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等地产业功能明确布局,要求对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各种关键技术和设备展开攻关,还重点提及了瑞庆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璞泰来、贝特瑞等企业,要求推动其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
紧跟趋势,广东各地纷纷出台支持新型储能的落地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广东省共发布了储能相关政策108项,全省形成“1+N+N”政策体系。
2023年11月,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在广州白云区落地,这是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储能中心由广东省政府和南方电网牵头,联合13家新型储能材料、芯片、电池等上下游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关键技术突破;二是商业化落地。
如今,这个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已经吸引了北京卫蓝、上海良信、珠海冠宇等众多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
据了解,2024年,广东全省储能在建、已签约待建的重点项目共计146个,总投资额约2787亿元,备案项目同比增长超过5倍。
储能与电网协同发展
广东电力市场成熟,早在几年前广东就提高尖峰电价,拉大峰谷电价差,这为新型储能发展创造了极佳的市场条件,在用电低谷时储能,用电高峰时放能,新型储能的价值和经济型便凸显出来,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一部分,对电网的调节作用也不可小觑。
新型储能的应用价值已经很明显,而要实现这一价值,则需要新型储能与电网的协同发展。在5月22日,举行的“广东储能与电网协同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表示,储能作为国家的新型战略产业,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广东的储能发展布局早、发展快,其发展对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储能产业与电网运行协调发展密不可分,其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很有必要。
在新型储能与电网的协同发展中,安全、经济性、交易机制、商业模式、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等等都是必须探索的问题。广东省电力交易中心发展研究部经理王浩浩认为,应从广东的资源禀赋出发,结合电力市场建设进程,兼顾共享储能和独立储能的角色定位差异,设计相应的报量报价、结算方式和补偿机制,未来应探索适应储能特性的电价机制,持续深化辅助服务市场。
用户侧储能具备一定的经济性,广东电力设计院研究员陈雷提出,电源侧储能仍以火储联调为主,但该市场空间已逐渐饱和,基于广东当前的市场机制及强配政策,独立储能的收益将以新能源租赁为主,且2小时储能项目的租赁费用约为1小时的1.4倍左右。
在资金方面,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高级项目主任谢雯雯认为应该利用绿色市政债等政策工具,既可稳住经济大盘,又能优化供给结构。
目前新型储能中锂电储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氢储能作为潜力股也备受重视。《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氢储能等试点应用,推动新型储氢技术与传统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链耦合发展,探索利用汕头、阳江海上风电资源,江门、肇庆等风光资源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生产绿氢,在石油化工园区、港口码头、城市轨道交通等推动氢储能等试点应用。
南方电网储能有限公司储能科研院研究员龚轩认为,从需求侧看,现阶段氢能产业发展应重点考虑在终端无法电气化或电气化不经济的领域推进,以提升整体效率。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