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越来越难当:既要“种瓜”,还得“卖瓜”

近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惊闻某系有近1/3的学生初次答辩不通过,然后被要求择日二辩。
毕业论文,作为学生毕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少老师会严格要求。对于论文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学生,学校会让学生修改论文,会给学生二次答辩的机会,其实就是让学生要重视毕业论文这件事。
这样看,对毕业论文的严格要求,某种意义上彰显了答辩老师的存在感,我是答辩专家,我对论文的成色与质量有裁量权与决定权,倘若我全部“放水”,给所有同学都轻易通过,我的专业素养与价值何在?我作为“专家”的角色如何体现?我必须得“指手画脚”一番,我必须得“吹毛求疵”一番,我必须得“鸡蛋里挑骨头”一番。
于学校而言,大部分人一次性通过答辩,少部分人二辩才通过,这也是极好的“结构分布”。学校不是“和稀泥”,学校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是严谨的,务实的,和态度端正的,在对待毕业论文这件事上。
虽然最后的结果是绝大部分学生都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主要因为人所共知的既成事实: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整体偏低,且应届毕业生作为很多用人单位的基本门槛,学校及老师们不大可能真的想为难学生、真的欲阻止其正常或按期毕业。(注意,硕士研究生尤其博士生除外,不能排除部分自私的老师碰到了一个很好用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延缓其毕业时间,为的是该学生可以继续为其干活。)
学生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了,某种意义上,代表学生作为一件“产品”,正式取得了“产品合格证”,但这是否真的就代表“合格”了呢?我看未必。
真正合格产品的标志是什么?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是有现实的市场需求,卖得好,卖得抢手,受到市场欢迎。换言之,真正合格的学生应该是容易或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不乐观,有的工作岗位,学生看不上,更普遍的情况是,有的岗位,学生满足不了岗位要求。也就是说,从学校与老师一方看,学生顺利毕业了,算是合格了;但从企业一方看,学生尚不合格,尚不能满足我的用人需求。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学校注重知识灌输,部分学校对科研能力有所要求,一句话,学校对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相对重视;但企业更加注重社会知识与实践能力,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恰是学校及老师所不擅长与不精通的。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思考,之于教学、科研与就业这三项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安排其结构比例,以达致某种平衡。进一步,教学、科研如何与就业进行有效衔接与连接,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经世致用”。
上文已提及,作为一件“产品”,如何让市场接受是一个难题。过去,学生毕业了,学校的事情就告一段落了,学生自己去找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找工作,本质上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找得到,抑或找不到。现在,学生找工作这个事变成了学校及老师们的责任,尤其近年来,这种趋势非常明显。换言之,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和正在传导到老师们身上了,其传导机制也很简单,即学生找不到工作,学校声誉不好,学生生源质量堪忧,或招生遭遇难题。招不到学生,专业或院系要不要继续存在就需要打一个问号,学校会理所当然地考虑:A系的就业率低,B系的就业率高,那就压缩或减少A系的招生规模,扩容或增加B系的招生规模,看看情况,倘A系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学校会考虑砍掉A系。A系砍掉了,A系的教师当然也就面临“下岗”“转岗”甚至“再就业”等问题,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当然是要求甚至警告A系及所在学院领导,你们要想办法提高就业率,怎么提高?老师们纷纷被要求帮学生介绍工作,鼓励学生考研,鼓励学生考公。介绍工作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随便联系一个单位,给学生盖一个公章;给学生开一个工资条,不论实际上开了工资与否;给学生打一个延期实习证明,不论实际上在不在实习或工作。其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的数据好看了,院系也开心了,学校也开心了,上级主管部门自然也开心了。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历经高考的学生进入大学,就是“原材料”,经过四年或更长时间的大学生涯,毕业的时候就变成了“制成品”或“产品”,老师助力学生找工作的过程,就是“推销/营销产品”的过程。从前,老师更多只是或止于生产产品的生产者(producer),现在,老师既是生产产品的生产者,也是销售产品的销售者(seller)。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