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湖南银行“蝶变”:华融离场,揭牌后首份年报忧喜参半

图片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立莉
编辑 | 蛋总
美编 | 李雨霏
审核 | 颂文
近日,湖南银行迎来揭牌后的首份年报出炉,也是该行运营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成绩单”。
湖南银行前身华融湘江银行成立于2010年,由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华融重组“四行一社”而来。随着华融回归主业,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联合中央汇金,受让中国华融所持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2022年11月,华融湘江银行名称变更为湖南银行。2023年2月,湖南银行正式揭牌。
改制后湖南银行作为湖南省首家省级城商行,被寄予厚望。
在该行的揭牌仪式上,湖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曾表示:“力争今年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不良贷款额度和比率实现‘双下降’;力争5年内资产规模突破7500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5000亿元、4500亿元,各项经营指标排名进入全国城商股份银行20强,成为上市银行。”
但结合年报来看,湖南银行似乎并未能完成2023年既定战略目标。
2023年,湖南银行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但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为2845.81亿元未达3000亿元目标。不良贷款率降至1.75%,但不良类贷款49.88亿元,较去年上涨0.76亿元。
至于“成为上市银行”这一目标,对于当下的湖南银行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双增背后:利息净收入下降“反向追薪”600余人
纵观这份揭牌后的首个“成绩单”,湖南银行亮点颇多。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湖南银行资产总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031.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2%。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分别为2845.8亿元、3060.97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44%、14.54%。
营收净利双增。20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4.32%;实现净利润33.03亿元,同比增长7.01%。
图片
(图 / 湖南银行2023年年报)
具体来看,营收增长主要源于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长。年报显示,湖南银行投资收益14.34亿元,同比增长31.7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57亿元,同比增加了415.55%。
但作为该行营收支柱的利息净收入却下降。年报显示,湖南银行利息净收入88.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51%;非利息收入方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2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4.92%。
年报同时披露了员工薪酬以及董监高人员的具体薪酬。
据年报披露,2023年湖南银行员工费用为17.9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85%。董高监方面,董事长黄卫忠税前报酬总额为131.77万元,行长周晖为22.54万元,5位独立董事均为25万元,职工董事李平为121.92万元,职工监事李滔为102.69万元,3位外部监事均为20万元,副行长李新华为100.86万元。
湖南银行在年报中,还首次公开“反向追薪”情况。
反向追薪也称“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是近年来银行业薪酬体系改革中出现的新名词。
银行从业者若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或在职责范围内出现风险损失超常暴露等情形,银行可部分或全部追回相应期限内已向其发放的绩效薪酬,并止付尚未发放部分。
年报显示,湖南银行对高级管理人员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人员共计521人执行递延支付,递延金额共计3871.72万元;对因违规违纪行为等情形受到问责或其他处理的员工,均进行了相应绩效薪酬的止付或追索扣回,共计364.59万元。
其中,止付7人次共计48.96万元,平均每人约7万元;追索扣回629人次共计315.63万元,平均每人约5000元。
业内观点认为,“反向追薪”可看作是节约成本、降低费用的一种方式。在监管趋严及经济下行的双重背景下,加入“反向追薪”行列的银行或将持续增加。
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截止2024年3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5258.69亿元,前三月实现营业收入29.47亿元、净利润9.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3%、3.59%。
2、不良率下降,不良贷款总额上升
在2023年2月揭牌之际,湖南省领导曾给湖南银行资产质量设定目标:不良贷款额度和比率实现“双下降”。
年报显示,湖南银行不良贷款率压降0.14个百分点至1.75%,但不良类贷款49.88亿元,较去年上涨0.76亿元。
图片
(图 / 湖南银行2023年年报)
按五级分类划分,银行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年报显示,湖南银行正常类贷款2721.91亿元,占比95.65%,较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74.02亿元,占比2.60%,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中,次级类贷款22.35亿元,占比0.79%,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6.01亿元,占比0.21%,较上年末大幅下降0.55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21.51亿元,占比0.76%,较上年末大幅上升0.47个百分点。
此外,湖南银行1.75%的不良贷款率,与大部分上市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在同省城商行中,同在湖南省的长沙银行,截至2023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1.15%,低于湖南银行0.6个百分点。
年报未披露细分行业的不良情况,但根据2023年10月中诚信国际发布的评级报告,截至2023年6月末,湖南银行房地产业、建筑业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计在总贷款中占比32.39%,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13.23%,房地产业不良率为5.88%。
客户集中度方面,最大单一及最大十家贷款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分别为3.46%和25.97%。从贷款担保方式来看,该行以抵质押贷款为主,虽然抵押方式有助于缓释风险,但也加大了该行在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
中诚信国际方面认为,该行房地产相关行业敞口较大且在房地产市场景气度较低环境中易转化为不良,未来仍需关注房地产行业变化对相关贷款质量的影响。该行涉政贷款规模较大,同时金融投资中城投债券和基建类非标投资占比较高,未来仍需关注政府偿债能力对相关资产质量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指标方面,湖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0%、10.07%、8.62%,三项指标均低于2022年末的同期数据。
图片
业务规模扩张、利润留存减少、二级资本债券赎回等都会导致资本充足水平有所下滑,未来该行或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
3、上市路漫漫,与长沙银行拉开距离
作为湖南银行的前身——华融湘江银行,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引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原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市商业银行和邵阳市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合并新设的一家地方法人银行。
该行曾先后于2011年、2017年进行两次增资,2013年还进行了配股,之后该行总股本增至77.5亿股,中国华融对该行的持股比例也降至40.53%。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的指导下,中国华融回归主业,有序推进机构“瘦身”。
2022年,华融湘江银行挥别控股十余年的中国华融。中国华融持有华融湘江银行的股份通过公开挂牌方式,作价119.8亿元全部转让至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和中央汇金。
其中,湖南省唯一的省级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受让20.53%的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中央汇金受让20%的股份成为该行第二大股东。同时,湖南省财信信托受让母公司湖南财信投资控股持有该行2.85%的股份成为第五大股东。
随着股份转让、更名、挂牌等一系列动作的完成后,湖南银行控股权回归湖南国资手中,改制后的湖南银行成为湖南省首家省级城商行。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湖南省都没有一家省级城商行。湖南省仅有两家城商行,即长沙银行和华融湘江银行,但由于华融湘江银行为中国华融控股,因此湖南省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省属城商行。
因此,由华融湘江银行“蝶变”而来的湖南银行,自诞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
湖南省领导曾给湖南银行设定目标中提及,“力争5年内资产规模突破7500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5000亿元、4500亿元,各项经营指标排名进入全国城商股份银行20强,成为上市银行。”
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头顶着“湖南省第一家省级城商行”的名号,但湖南银行的资产总额、业绩、不良等多项指标都落后于省内的长沙银行。
图片
长沙银行最新发布年报显示,在2023年,长沙银行资产总额突破10000亿元大关,提前两年圆满完成了上一轮十年战略,成为湖南省首家、A股市场第八家万亿级城市商业银行。
不仅资产总额是湖南银行的两倍,2023年长沙银行实现营业收入高达248.03亿元,同比增长8.46%;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了74.63亿元,同比增长9.57%,业绩指标均优于湖南银行。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早在华融湘江银行成立时,该行就曾经提出过“五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根据规划2014年-2015年是该行全面赶超、实现上市阶段。
但如今距2015年已过去9年时间,湖南银行的上市之路还在酝酿阶段,而长沙银行已经在2018年登陆A股。
综合来看,湖南银行2023年的业绩表现可谓喜忧参半,在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总额等多项经营指标上有待发力。能否成为湖南省第二家本土上市银行,还有待时间与市场给出答案。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