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山包 鼓了腰包——一位浙江果树种植大户的长汀创业故事

  初夏时节,福建长汀县三洲镇丰盈农场的山头果林丰茂,绿叶间缀满红彤彤的杨梅,青色的橘子、蜜柚……去年,这片3000多亩的农场共产出300多万斤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
  望着眼前繁茂的花果,农场负责人沈树朝打开了“话匣子”。他的家乡浙江仙居县盛产杨梅。2012年,三洲镇为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山地上发展杨梅产业,四处寻找有经验的客商洽谈,从而找到了他。第一次到长汀,他就看中了山上蕴藏的生机与商机。
图片
  2024年5月,丰盈农场的杨梅长势喜人,正待采摘。新华社记者李昊泽 摄
  “我看到当地政府决心打赢水土流失治理的硬仗,对于承包治理和开发山地,给予的支持力度很大,政策很优惠,而且这里的土壤还富含稀土元素能种出优质杨梅。”沈树朝说。
  随后,他和其他9名股东共同出资1000万元,承包了700多亩荒山建起丰盈农场,边治理边开发种植杨梅。政府也帮助他们很快完善了水电、道路、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
  沈树朝告诉记者,他们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因为迟迟见不到收益、开发投入大,他与股东们产生了严重分歧。
  “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这里的山地土壤肥力低、开发见效慢,合作伙伴想降低成本、缩短投入周期,并尽量提高产量。”沈树朝说,这意味着要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果子品质难保证,还会对正在培肥的土壤造成伤害。
  此后其他股东自愿退出,沈树朝咬牙贷款收购了所有股份。他坚持施用有机肥,丰富树苗种类,同时在果树间套种黄豆、油菜,养果又养山。
  丰盈农场山坡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一直坚信青山不负有心人。”沈树朝说,他先后投入4500万元,最困难时靠贷款坚持。2022年农场终于扭亏为盈,去年盈利进一步扩大。
  “今年产量估计还能翻番。未来等果树全部进入丰产期,年产量能突破2000万斤。”沈树朝说,近年来,他还成立起合作社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
  夏产杨梅、西瓜,秋收橘、柚,冬榨山茶油……丰盈农场如今已是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产品和业态还在不断丰富。为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去年沈树朝又引入了一套标准化果汁生产设备,丰盈农场的果汁预计今年就能正式上市。
  近年来,随着乡村休闲游兴起,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在人流涌动中,沈树朝又抓住了新的商机。“当下我还开发了水果采摘、生态农业体验等项目,既能吸引人气增加了收入,还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沈树朝说。(记者秦宏、李昊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