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中服役半个多世纪的“老年飞机”,还能正常升空作战吗?

图片
▲封面:台空军训练部队使用的T-34C-1教练机,该机垂直尾翼上还绘有“空军官校”的“笕桥”校徽
“精英网红”简柏丞
2015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了一套名为《台湾精英战士:傲气飞鹰》的纪录片,在长达半年多的拍摄时间里,生动记录了一群台军飞行员如何从起落都不会的“菜鸟”,蜕变成能驾驭战鹰翱翔天际的“精英”。
不过对笔者来说,这部长达数小时的纪录片,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台军教官的那几句在空中“发自肺腑的名言”:
“简柏丞,吃XXX去啦!”
以及“收油门!”“撞到啦!”诸如此类的“名场面”。
那时的简柏丞虽已通过“单飞测验”,但是在编队、特技飞行的操作水平上仍未达到教官标准,因此被骂的很惨。
图片
▲学习驾驶T-34教练机的简柏丞少尉。其右臂已挂上代表军衔的“单飞臂章”,代表其已具备单独驾驶飞机的能力。
图片
▲结业典礼上的简柏丞。在飞行过程中虽屡屡让教官“血压爆表”,不过好在通过了最终测试,被分配至台空军运输单位,驾驶C-130运输机
而简柏丞的座驾,是一款服役了半个多世纪的老飞机,也和历史上的许多“知名单位”同名。
图片
▲嗯...只能说“山口丁”这种脑洞大开的游戏还是少玩的好,否则连最基本的“历史观”都会被带歪。历史上也没有哪款T-34装过德制88毫米Kwk36型56倍坦克炮的
图片
▲这才是本文的主角,美国比奇航空公司(Beechcraft)生产的T-34教练机,绰号“导师”(Mentor)
设计
就设计而言,最初版本的T-34是采用特殊V型尾翼,以符合当时观念保守的“军队老爷”。1948年,新一轮修订案则改为传统尾翼,座舱换成了单列双座,并采用玻璃泡型舱罩。使用1具泰莱达-大陆汽车公司(Teledyne Continental)的O-470-13六缸气冷活塞发动机,输出动力为225马力。
1948年12月2日,比奇飞机公司的试飞员弗恩·卡斯滕斯(Vern Carstens)完成首次试飞。后被美国空军订购3架用于测试,并冠以YT-34的临时编号。
1953年YT-34被赋予“T-34”的制式型并在美国空军服役,共接收450架;1955年5月,改进版本的T-34B进入美国海军中服役,共计423架。
T-34A量产于1953至1956年,加拿大、日本以及阿根廷都曾在原厂授权下生产。美国空军于1960年开始以希斯那(Cessna)T-37替换T-34。自2003年起,美国海军也使用比奇公司新一代的T-6B“二代德州佬”(Texan II)教练机换下服役多年的T-34B。不过,直到2009年,仍有许多国家的海空军及训练单位在使用T-34。
图片
▲YT-34教练机实物,摄于美国加州阿特沃特的“城堡”航空博物馆内
图片
▲美国海军航空兵第5训练中队使用的T-34B教练机
对于T-34A及T-34B,美国空军、海军皆对其性能表示肯定。美国海军在1973年与比奇公司共同研商发展改良型T-34,使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取代原来的活塞发动机。
同年5月,比奇公司利用2架T-34B改装普莱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Pratt & Whitney Canada)的PT6A-25发动机,于同年9月21日进行试飞,并定型为T-34C“涡轮导师”(Turbine Mentor);随后,美国海军向其下了184架的订单,自1977年起陆续服役。
图片
▲日本航空自卫队曾使用过的T-34A教练机,摄于岐阜基地
图片
▲两架正在进行编队训练的T-34C“涡轮导师”教练机
图片
▲印有“鲨鱼嘴”造型的-34C“涡轮导师”教练机
T-34C教练机采纵列双座、单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无后掠低单翼(上反角7度)、升降舵式水平尾翼、单垂直尾翼(翼根设有前缘延伸板)的结构设计。机体采传统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尾下方设有2片垂直安定面;起落架为前三点式,主起落架采用向内折收于主翼内侧下方起落架舱内。
T-34C教练机使用1具PT6A-25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最大输出动力可达715马力,使用3片可变螺距式桨叶;但为延长发动机的操作寿命,将发动机的最大出力限定在400马力,2个发动机进气口则位于机鼻下方两侧。
T-34C-1教练机的主翼下方设有4处挂架,可承担轻型攻击任务,所以将发动机的出力限制放宽为550马力。发动机装在机身前段中线偏下并偏右,可减缓螺旋桨发动机的扭矩问题,这也让学员在操作T-34C时,能拥有接近驾驶喷射机的感觉。
教练机除传统仪表外,T- 34C同时配有光学瞄准仪(同T-34C-1)、超高频/特高频(UHF/VHF)无线电机、战术导航系统(TACAN,Tactical Air Navigation)、罗盘、全向测距仪(DME)、自动定向仪(ADF)、攻角指示器、信标接收器、异频响应器等精密设备
图片
图片
▲台军“菜鸟”飞行员在上机前,必须进行遮目测试,熟记T-34C教练机的58个仪器位置及使用方式,只有通过才被允许驾机升空
图片
▲厄瓜多尔空军装备的T-34C-1教练机
综合而言,T- 34C并无固定武备,机身及翼下亦无挂架,而T-34C-1的左右翼下则各自留有2处挂架,最多可挂载500千克的航弹、火箭弹挂舱、机枪挂舱,或是挂载训练弹、拖靶等,该机亦能充当前进空中管制(FAC)、战术攻击训练及轻型对地攻击任务等。
台军中的T-34C
1985年5月,台军首次采购44架T-34C-1教练机,取代使用多时的TCH-1“中兴号”教练机,作为“空军官校”学员的初/中级教练机使用。台“空军官校”学生通过85个T-34C基础训练飞行课目后,才能升至高级组,分为“战斗”、“运输”两个组。战斗组以AT-3高级教练机继续训练,而运输组调往调“松指部”专机队的B-1900C行政专机训练。
据悉,台军一共采购了49架T-34C教练机,目前仍有40架在役。服役年限超过30年。
图片
▲台“空军官校”学生在T恤衫上自绘了两种机型,上为T-34C-1“涡轮导师”初级教练机,下为AT-3“自强”喷气式高级教练机
图片
▲(老照片)台军空军使用的T-34C教练机机群。其机身采用橙、白涂装,而垂直尾翼上则有连续的蓝白条纹
图片
▲2011年某次开放日中展出的台军T-34C教练机,编号3405
图片
▲时至今日,“老将”T-34C仍是台空军训练单位中必不可少的“门面”
图片
▲台空军曾使用过的T-C-H-1“中兴号”教练机,该机由美制T-28“木马”教练机开发而来,自1976年进入台空军训练单位服役。引进T-34C教练机后,该机便被转入海防单位执行海岸侦察等辅助作业,1998年除役,总产量52架
图片
▲身着橘红色飞行服的台“空军官校”T-34C教练机教官
老化严重,“飞鹰”终变“烤鸡”?
也就是在T-34C教练机进入台空军中服役后,一系列悲剧事故也随之而来。
有媒体曾做过统计,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时,台军的T-34C的事故次数达到了八次,造成至少15人死亡的惨剧。2011年至2018年间,T-34C又接连发生了多次意外,包括:遭遇鸟击、机体故障、飞行员操作失当等。
螺旋桨机如此,喷射机同样不例外。自1984年起台军便开始采用“自造典范”的AT-3“自强”喷气式教练机作为其“战斗组”学员的座驾,截止目前,已有15次的飞行失事记录,造成十多名飞行员身亡,其中还包括了有着上千飞行小时的精英教官。正是这一系列血淋淋的教训,让台军开始加紧换装新一代教练机的步伐。2020年的“勇鹰”教练就是例子。
不过,就整体而言,台军使用的一系列战机均为欧美型号,所谓的“自造”也是采用欧美的技术开发并在台湾完成最终组装,可以说,离真正的“自造”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2024年5月,我军在台岛周边执行“联合利剑2024——A”环岛军演,期间,我军战鹰实施环台战巡、绕外岛巡航。抵达任务空域后建立多个打击阵位,协同驱护舰、导弹快艇模拟打击台军一系列高价值的军事目标和侦、巡航机。面对我军全方位的“实力碾压”下,台当局“以武谋独”的企图,恐怕也走不了多远了。届时,凭着螺旋桨升空的T-34C,只能成为我军的“活靶子”,徒增战绩
图片
▲截至2011年时,台军T-34教练机的失事记录,不是撞山就是坠毁
图片
▲今年5月,又有一架台军的AT-3教练机因故失事,致一名飞行员遇难。这批服役30多年的“老爷机”究竟还能用多久,至今都是个未知数
图片
▲采用蓝白红机身,2022年高调入役的“勇鹰”高教机被视为台军“自造”的希望,其宣传的“自制率”达55%,也是目前台“汉翔航空工业”数控化程度最高的军用飞机,预计2026年时共交付66架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