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作品被骂是垃圾?观者置尊重,作者思共鸣

图片
□刘思圆 (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引发热议。由于作品取材纸箱,且和大家所熟悉的卖废品时“垒纸壳”的样子形近,部分网友表示“欣赏不来”,辛辣评价:“这样的‘艺术家’在我们小区门口常驻好几位,拿个喇叭流动的更多。”
回归作品本身,《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主体是一大摞堆叠的纸板和会动的纸箱,下方是四个大小不一的屏幕,播放着纸箱被制作、回收和搅碎的视频,两旁有两个投影仪,在主体纸板上投射出向上攀爬的两只手。在作品简介处,作者期望选择消费社会“速朽品”的代表物“纸箱”来表达“万事万物终将过去”的观点,并最终引发观众对消费行为和环保问题的反思、关注。
单从理念的层面来看,《超级蜂巢》以纸箱喻消费社会,来暗示现今社会存在的消费主义过度、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不平等问题,有着一定的艺术性,网友单单以“垃圾”全盘否定之并不妥。“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创作包含着作者对于世界、社会的个性化理解,也会时常与普通人的观念有出入,当代艺术更甚。以作品为媒,作者和观者之间的交流永无止境,而平等、中肯和礼貌地表达是沟通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还是应该尊重作者,尊重其在创作时的多元表达,再从观者角度评判其艺术作品的美与憾。
与此同时,好的艺术作品不是束之高阁的奢侈品,其内核可以被观者所感知、理解,能够引发大众的共鸣,正如高尔基所说:“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
在漫漫的艺术长河中,风格迥异、大胆前卫的艺术作品并不少见,为人质疑、却一朝寻知己的作者也不在少数。但纵览艺术名作,无一不富有生命力。罗丹曾说:“雕刻无须独创,它需要的是生命。”好的作品需要生命力,而生命力是否被展现,就得看观者是否被拨动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