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运力饱和,忙活一天营收仅200多元,钱都被谁赚走了?

如果连网约车司机都没办法养家糊口了,那这些失业的中年人,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最近几年,就业环境比较严峻,网约车、外卖骑手等岗位,正在成为灵活就业人员的重要“蓄水池”。
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多地都发布了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公开提醒大家慎入该行业。
图片
通过预警信息显示,多地的网约车运力已经趋于饱和,或者远超实际需求,再盲目加入,可能连汤都喝不上了。
有多位网约车司机在线吐槽,一天从早忙到晚,足足开了十二个小时的车,只接到了十几单,营业收入200多块钱,还不够支付租车的费用,又是白干的一天。
从交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我们也能佐证司机们的说法,确实是赚不到钱。
以天津市为例,上个月日均订单量是70万,运营的网约车数量为4.9万辆,平均每天一辆车接14.3单。
实际上,天津市有证的网约车高达6.7万,还有1.8万辆估计都趴在租赁公司的停车场里,压根租不出去。
单车日接单量不超过20单,单趟营收在20元左右,这就是网约车行业目前的情况。
图片
从风口到夕阳,网约车行业的内部竞争愈发激烈,一部分平台被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不禁想问,出行的红利都被谁给赚走了?难不成现在的老百姓都不需要打车了吗?
第一,廉价出行成为消费者首选。
网约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出行方式,整顿了出租车市场,但消费者省钱的思路,仿佛也同样被打开了。
有一口价的订单,绝不会打特惠快车,能提前预约顺风车,绝不会临近出门再打车,两公里之内的距离,优先选择共享电动车。
可以说,老百姓消费降级之后,廉价出行成为了首选,怎么省钱怎么来。
为了吸引客户,网约车平台也只能顺应潮流,推出各种福利活动,让大家来薅羊毛。
图片
平台属于旱涝保收,客户越多,抽成就会越高,不会管司机能不能赚钱,给客户的折扣,最终还是得从网约车司机的利润中扒出来。
第二,用车需求下降,从业人员暴增。
也不是说,老百姓出行都不需要打车了,只是相对来说,买车的人多了,不舍得花钱的人也多了。
一个市场里的蛋糕就是这么大,消费者用车的需求有所下降,加入网约车行业的人员却暴增,很明显就“僧多粥少”了。
平台派单的算法比较公平,优先给附近的车辆派单,无奈接单车辆多于打车人数,总是会有很多车在空转。
虽然在热门区域总能守到订单,可出车以后,再想继续接单,那就得看运气了。
图片
有的时候每单间隔几个小时,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大家都没喝到汤。
第三,平台良莠不齐,弊端逐渐显现。
网约车属于新兴行业,很多规范和约束都不到位,这些年也是一直在一边发挥优势,一边补足短板。
现在市场中这么多平台,有的平台接入的车辆小于50辆,有的平台日均单量小于1000单,正常运营都成问题,更别谈做好客户服务了。
乘客和司机的矛盾时有发生,也不乏发生一些恶性事件,让消费者心有余悸。
一旦乘客有了不好的体验,等于就丧失了一个忠实的客户,而这个平台的司机,接到订单的几率也同步减少了。
图片
奉劝还在纠结的网约车司机,别想着还能重回巅峰,这条赛道正在加速洗牌,早点想好新的出路,才是正解。
只不过,对失业的中年人而言,还能有什么适合临时承接的岗位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