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三周年:“总链长”串起科技产业创新链

广州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成立三年以来,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科研与成果转化新路径?
5月25日,由实验室和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主办的2024南山呼吸健康论坛暨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三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广州开幕。“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实验室主任钟南山表示,三年来实验室发挥“总平台、总链长”作用,积极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全国广泛凝聚优势研究力量。
图片
此次活动为期三天,设置3个主论坛、26个分论坛及其他会议,包括钟南山、程京、谢晓亮、高福、徐涛、吴玉章6位院士在内的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与研究“新生代”济济一堂,围绕肺癌、慢阻肺、肺结节等三大疾病线,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诊断贡献智慧、碰撞火花。
实验室交出三周年“成绩单”
钟南山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呼吸健康必须成为卫生健康治理的重要议题。论坛恰逢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三周年,实验室自2021年5月18日挂牌成立以来,发挥“总平台、总链长”作用,积极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全国广泛凝聚优势研究力量,按照“双转化、双推广”的科技研发理念,全力开展创新探索。未来,实验室将继续深化“跨学科、高强度、大协作”攻关模式,争取实现呼吸系统传染病、重大呼吸慢病以及呼吸系统诊疗设备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图片
在主旨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作《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三周年主题报告》。
广州日报记者了解到,三年来,广州国家实验室研发上市了5款新冠药物疫苗,包括国际上第一个3CL拟肽类靶向新冠治疗药物来瑞特韦片,解决了老年人以及基础疾病患者等人群安全使用新冠药物的世界难题;研发了全球第一个通过肿瘤体内注射给药的高效、广谱、低毒、特异性肿瘤化学致坏死药物,填补了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介入治疗空白;建立胸部疾病AI诊断工具,将早期肺癌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1%,减少73%不必要手术;开创胸外科“无管”微创手术新模式,实现45%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院,肺癌5年生存率提高7.5%。同时,实验室还研发了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打破了透射电镜100%依赖进口的现状,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主旨报告:“院士天团”关注人工智能等新领域
人工智能、免疫治疗、基因组医学、生物芯片……此次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既有星光熠熠的“院士天团”,也有含金量十足的报告主题,紧贴呼吸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治疗技术和临床诊疗经验展开。
“AI不是未来,就是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在《AI,药物发现和疫苗设计》主旨报告中分享了多个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药物发现和疫苗设计、大幅提升科研效率的前沿案例,包括前不久David Baker团队发表的最新成果:首次使用生成人工智能来设计制造全新的抗体。他强调,人工智能三大关键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临床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数据真实性。”
图片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吴玉章带来了免疫治疗相关的主旨报告《A Fast Knot on Immunotherapy:Peripheral Exhaustion versus Central Exhaustion》。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国家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分享了《基因组医学的新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则在《创新技术、健康呼吸》主旨报告中介绍了“样本进-结果出”的全集成微流控芯片、全球唯一轻型车载移动实验室等成果。
专家受访:慢阻肺病人要重视规律治疗
当前,人类呼吸健康仍面临巨大挑战,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肺癌、肺结核、哮喘、新冠、流感等,为全球带来巨大的健康负担。
在“呼吸重大慢病防治”和“肺结节/肺癌新视界”专题报告环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荣昌教授,呼吸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关伟杰副主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国家心肺疾病研究所气道炎症部主任Kian Fan Chung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全军呼吸病研究所陈良安所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副院长等5位权威专家分别从慢阻肺病、重症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多灶性肺结节、肺癌等多个呼吸系统疾病出发,向参会人员作了专业的报告和分享。
发现肺结节,意味着有癌症风险吗?周承志受访时告诉记者,肺结节不是肺癌,是个形态学概念,指的是肺里面孤立性的、不含肺组织的、直径小于三公分的形态异常的影像。“绝大部分肺结节是良性的,只有极少会在各种因素例如自身的遗传、环境因素或致癌风险下会导致恶性变化。”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人数高达9990万人,每年近100万人死于慢阻肺,年度治疗直接医疗费用近1500亿元,是中国第三大单病种死因。慢阻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自2001年发布第一版《慢阻肺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全球策略》以来,多次发布修订版。
“今天一大变化是在英文版、西班牙文版以外,首次发布了官方认可的中文版。”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郑劲平表示,这既为国内科研人员更好地与全球同步理解认识慢阻肺,也为中国慢阻肺研究成果推向海外提供助力。他期待与论坛同期举行的慢阻肺GOLD分论坛将唤起更多公众对该疾病的重视,“首先是呼吁及早诊断、积极干预。此外,很多病人对规律治疗、规范治疗的重视程度还是不足,要规律治疗才能防止疾病加重。”
成果展会:既要“高精尖”,也要基层用得上
场内是聚焦前沿的“学会”,场外则是聚焦转化的“展会”。
超快速PCR扩增仪、全自动单细胞测序文库制备系统、微创靶向肿瘤消融药物PTS普罗仙安、完成III期临床研究的甲型流感治疗药物安睿威……广州国家实验室展区带来一批高端科学仪器、创新药物成果,生动诠释了“双转化、双推广”理念:力争通过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化,形成可向市场、基层推广的诊治技术和产品。
图片
作为国家实验室,既要研发透射电镜这样的高精尖设备,也要研究基层用得上的简便、安全、有效的药物和器械,例如超快速PCR扩增仪。“传统PCR检测需要一两个小时,我们攻克技术难点,研制出超快速PCR扩增仪,将检测时间大幅缩短至5分钟至10分钟,助力传染病防控。”广州实验室PI徐强表示。
图片
全自动单细胞测序系统是广州国家实验室院士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基于自主研发并拥有PCT国际专利的微阀微流控芯片技术和高敏荧光检测技术,实现高效稳定的单细胞和编码微球共包裹。“这个产品不仅在细胞的捕获率、配对率指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还具备其他产品没有的功能,例如区分死细胞/活细胞、筛选微量稀有细胞等,更适合真实临床样本和人群队列研究等。全自动单细胞测序系统包括设备、微流控芯片、试剂耗材都已实现国产自主可控。”利德健康科技(广州)有限公司CEO张峰介绍道。
药物方面,实验室联合研发的PTS普罗仙安(甲苯磺酰胺注射液)是全球第一个通过肿瘤体内注射给药的微创靶向消融药物,填补了气道肿瘤药物介入治疗的空白,于2022年11月获批上市。“到目前已有超过200位肺癌气道阻塞患者接受PTS局部化学消融治疗,包括腺样囊性癌、隆突部位肿瘤、恶性肿瘤侵犯淋巴结导致外压狭窄等难治的类型,或者也可以和物理消融联合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红日健达康副总经理田莉介绍。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由实验室联合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的甲型流感治疗药物安睿威,目前已完成III期临床研究、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受理。“顺利的话,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可获批上市,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临床治疗甲型流感的RNA聚合酶PB2抑制剂。”众生睿创CMC开发部&生物学部高级总监刘卓伟介绍,安睿威对多种野生型流感病毒株、奥司他韦耐药株、玛巴洛沙韦耐药株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等均有强效抗病毒活性。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部分图由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