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举办“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从名人故里之争,到文旅消费新业态丨快评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举办了一场名为“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的座谈会,引发舆论关注。
根据微信公众号“南阳社科发布”的消息,2024年5月11日,“来自诸葛亮出生地山东临沂、躬耕地河南南阳、长眠地陕西汉中‘三省三地’的专家学者共聚南阳”。本次座谈会一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有效地传承弘扬了诸葛亮文化”。除学术探讨之外,全体嘉宾还对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武侯祠等诸葛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大家纷纷对南阳诸葛文化的弘扬传承、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给予高度评价”。
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反弹。有网友将此次座谈会与2023年奉节县主办的“刘备白帝城托孤1800周年”比较,调侃说“为什么不凑个整数”;也有网友笑称“是不是刘备与诸葛亮从生到死的重要节点都要专门开会纪念”;还有网友吐槽说“目前没看到四十篇论文长什么样”,质疑此次座谈会的学术含金量。
此事可从两个层次加以辨析。第一个层次是,这是长期以来各地政府“争名人,抢故里”行为的延续。长期以来,各地政府受“文化名片”“经济唱戏”的利益驱动而争抢名人故里,希望以此提升地方知名度与美誉度,为招商引资与旅游消费带来助力,并不惜为此投入巨大资源,比如请专家写书、出版书刊这样的“舆论战”,甚或还有斥资修缮故里、打造旅游景点这样的“实体战”。
平心而论,历史名人因为有史料记载与相应遗迹作为基础,“故里之争”也可以是不无价值的学术探讨。但像是西门庆、孙悟空、董永、哪吒这样的虚构人物,居然也引得各地争来抢去,乃至于大兴土木搞故里景点,这就只能解读为利益驱动的行为了,本身已经与学术讨论毫无关系,乃至造出假古董与假故里,坊间戏称其为“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
诸葛亮躬耕地的“南阳襄阳之争”堪称“名人故里之争”的典型案例。双方的争抢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在明代就曾惊动过明世宗,在清代也催生了当地知府“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对联。“南阳襄阳之争”在当代仍然牵动着两地的敏感神经,“战场”从民间烧到官方,从教科书蔓延到影视剧,还出现过“新《三国》电视剧将躬耕地说成襄阳,南阳网友诵读《出师表》怒砸电视机抗议”这样的桥段。
事实上据学术界的研究,“南阳襄阳之争”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南阳”与“襄阳”的定义,古今并不一致。诸葛亮自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东汉的南阳郡,这个概念涵盖了今日南阳市与今日襄阳市的大部分地域。然而史上历代行政区的重划,又将“躬耕地”划进了今天的襄阳市境内。
因此,此次“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本质上仍然是“名人故里之争”的一部分。考虑到几乎同一时间召开的“襄阳市诸葛亮研究会第七届大会”,这种“地域竞争”的意味就更为浓烈。同时,这项举动还有第二个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如今“名人故里之争”有了新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网红旅游”。
2023年的“刘备白帝城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为舆论热点之后,奉节县文化旅游委主任对媒体表示,研讨会发起的目的“更多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发掘,宣传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一系列话题、实践、研讨等,将奉节县深厚的文旅资源推广出去,做好文旅融合这篇文章”。可见,文旅资源推广与文旅融合之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动态,而非过去的“旅游消费”简单可比。
在当今移动互联时代,“网红旅游”“文化IP”成为新的文旅生态,各地文旅局长不惜“出圈”宣传本地人文风情、美食美景,也有过淄博、哈尔滨、天水这种“泼天富贵”的成功案例。地方政府搭台、文旅部门唱戏、网红跟进宣传、线上线下翻炒,最终找到“流量密码”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现实客流,成为近一两年来各地政府文旅部门的日常操作,不过成功终究是小概率事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从此次南阳方面座谈会的情况来看,各位专家对“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武侯祠”的实地考察,本身就蕴含着“鼓励大家来玩”的意味。“南阳襄阳之争”的终极之争仍然是争抢游客、吸引消费。一度登上热搜的“南阳挣钱襄阳花”显示了这种地域竞争带给南阳的危机感,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完善本地基础设施与接待水平、提升文旅体验这些“内功”才是关键,而非单纯地去争抢名人故里的招牌。
王兢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