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曲棍球

原标题:家乡的曲棍球
徐秋芳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达斡尔族特别爱好打曲棍球,按照达斡尔族习惯法规定,各个莫昆(氏族)每年春秋两季,必须组织本莫昆青年们进行曲棍球比赛。这些规则一直沿袭至今。
达斡尔语将击球的曲棍称为“宝依阔”,选用根部弯曲的幼柞树削皮而成。球称“颇列”,分为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均略小于拳头。用杏树根做木球,用牛毛团成毛球,火球是用桦树上硬化的白菌疙瘩制作,穿通数孔,塞满松明点着,不易熄灭。儿童们打毛球,青年们打木球和火球。
达斡尔人喜欢在晚饭后跑到山坡上,五六人为一队,当夜幕缓缓拉起,少年们在山野上奔跑,曲棍碰击圆滚滚的球,发出砰砰的响声,随之而来一声又一声的欢呼。当夜幕裹袭整个草原时,酣畅淋漓的少年们才簇拥着离开。
现如今,每到夏季,少年们都会来参加全旗曲棍球比赛。这仿佛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孩子们在草场上自如地挥动着那一根细长的曲棍,淡蓝的天空被拉得很低,似乎与草场相连。他们手握曲棍左右横扫,一颗圆滚滚的小球,在草场上画出一道道弧线。少年们紧盯着小球的方向,伺机而动,只见小球被高高打起,前一刻场上还是静止的画面,下一秒便是转身、奔跑、挡球、射球……夏季的风,吹过他们湿漉漉的头发,也吹过他们剧烈跳动的心脏。
我家小儿两周岁,已满地奔跑。孩子爸爸是达斡尔族小伙儿,他早已按捺不住,想让孩子去现场感受一番曲棍球的魅力。一个周末,我们一家驱车来到曲棍球训练基地,今年夏天旗级中小学曲棍球比赛在这里进行。
小学组的孩子们刚刚比曲棍高出一头,但当他们手里握住曲棍时,就仿佛是孙悟空手里握着金箍棒一般挥洒自如。我领着儿子踏过铁门,来到内场,一颗小球向我们滚来,孩子本能地去追。这时一个穿着蓝色训练服的小学生俯身去捡球,儿子两只眼睛睁得溜圆,盯着眼前的白色小球。男孩说:“小弟弟,我教你啊。”于是,儿子站在他的身旁,第一次触摸到了曲棍。小哥哥握着他的小手,用曲棍去触碰球身,小球一触即发,跑出老远,儿子咧开嘴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后来,我们坐在草地上,观看了一场女子组比赛。赛场上的小女孩们,仿佛都变成了女战士。一颗小球飞来,曲棍用力一打,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女孩的小腿,我本以为她会在赛场上嚎啕大哭,可是女孩摇摇手,跟裁判示意还能继续比赛。直到比赛结束时,她双手抱着曲棍,拖着疼痛的小腿,一头扎进了妈妈的怀里,默默地用手掌擦拭着眼角的泪滴。
儿子虽不知眼前为何物,但也深深地对那颗小球着迷。在休息时,我们穿过人群,四处溜达,有一支队伍刚刚入场。这时一位教练爷爷将曲棍球放到了地上,儿子看到后,连跑带蹦地去拿,我在后面喊着,想要制止,爷爷俯下身把球递给了儿子,说:“那边没人,去玩吧。”于是,他就一个人拎着比自己高出一半的曲棍,在空旷的球场上用曲棍推着小球奔跑。
我坐在草地上默默看着他,耳边微风又轻轻扫过。我想,对曲棍球的热爱,早已刻进了达斡尔族人的血液里。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一群又一群年轻人奔跑,一颗又一颗小球旋转,一只又一只雄鹰展翅。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