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之城为文学创作提供丰沛养料

图片
“红色起点”系列丛书(第二季)研讨会在沪举行。
“对我们这代作者来说,红色写作是小时候的理想。深入研究历史之后,更加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写这本书绝对是值得的,我的写作重心也逐渐转到红色文学,把积累到的历史知识、相关材料都用进去。”昨天,在上海作协焕然一新的大厅,“红色起点”系列丛书(第二季)研讨会举行,作家君天有感而发。
现场,全国多位评论家与丛书作者围谈光荣之城的文学初心,助推上海红色题材创作进一步深入提升。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评价:“宏大红色叙事里,需要有绵密细节的支撑,又能够跟大的主题相关联,这套丛书的切入点与写作思路是值得倡导的。”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沛养料。如何挖掘光荣之城的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主题出版的源头活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上海文学界、出版界联手启动“重大主题创作系列出版计划”。其中“红色起点”丛书第二季截至目前已出版十部,包括杨绣丽《人间清白——首届中央监察委“龙华四烈士”》《寸印繁星——中共早期出版业纪实》《永生——王孝和的故事》、王瑢《薪火——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吴海勇《伟大纪念日》《七月热风:上海1921》《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走走《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府天《启明》、君天《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未来,还将持续推出新作。
作家们不仅整理、学习、研究相关资料,也实地走访史实发生地,广泛接触专业人士,努力还原革命先辈艰难探索、浴血战斗的过程。长期“泡”在党史资料里,吴海勇孜孜勘探,“要看到读者看不到的历史深处,才能让作品具有生命力”。《七月热风:上海1921》源于史实的想象与对话,让历史重新鲜活起来,作品以日期为线索,对1921年7月上海发生的时事作了系统梳理,逐日描写党的诞生地在那个炎夏发生的故事。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评价,党史研究者吴海勇“像搭积木一样选择看似零碎的细节,组合背后有作者主观意图的显现,这种显现通过客观材料来达成,但融入了独特的艺术审美”。
业内评价,“红色起点”系列作品背后,形成了一支有热情的创作队伍,开拓了沪上红色题材的创作视野和领域。比如,《寸印繁星——中共早期出版业纪实》寻踪中共早期出版业起源,以独特视角还原建党初期风云岁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的故事。《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聚焦隐蔽战线上的“特殊警察”,讲述上海解放前警察系统的中共地下党员稳扎稳打斗争和积蓄力量。评论家刘琼认为,历史写作保持真实感与可信度,需要“有叙事不煽情,有传奇不猎奇”。
为配合北伐军攻占上海,上海工人曾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尤其是在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上海工人武装同直鲁联军激战30小时,占领了上海除租界外的所有地方。纪实文学《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从赵世炎、李伯钊、周恩来、罗亦农等当时亲历者视角,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薪火——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紧密围绕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从生动细节中洞见纷繁历史,预示一个伟大的开天辟地的时代即将到来。长篇纪实文学《启明》则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宣传工作、不断推动革命进步的壮阔历程。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谈到,上海的红色资源犹如挖不尽的文学创作宝库,作家队伍应继续深挖拓展下去。
  作者:许旸
文:许旸图:上海作协供图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