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颗商业红外卫星发射成功,背后是这群8090后浙江“老师傅”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俞倩玮
“火箭发射声音特别大,光也很亮,像白色闪电‘唰’一下,带着卫星到了南极附近,执行星箭分离。”发射成功的瞬间,正在给同事们直播的王璞难掩激动,他跳了起来,拿着手机的手抖了一下。
5月21日12时15分,由浙江蔚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蔚星科技”)制造的首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星环号·南信大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
发射成功当天画面 受访者供图
这是中国第一颗专业监测山火的卫星。它代表着中国商业红外星座工程建设的启航,也是绍兴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
5月24日,蔚星科技卫星总设计师车治川告诉记者,虽然他没能到到现场,但看着直播画面里“星环号·南信大星”顺利升空,总觉得心里热热的。“很骄傲。为商业航天发展,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从“0”到“1”,平均每天进行7场实验
说到卫星,很多人最熟悉的便是北斗系统,但红外卫星却知之甚少。
但提到它的应用,你一定不陌生。红外卫星基于热成像原理,聚焦异常热源的早期发现,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农作物监测、气象预报等方面应用广泛。尤其是对全球山林野火监测和温室气体领域,能够实现早识别早预警早扑灭,有十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传统的红外卫星在荷载运行时,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所以必须配备类似“空调”功能的制冷式设备,实时控温。这样一来,卫星体积通常较大,制造成本也高达上亿元。
为了降本增效,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布局商业红外卫星赛道。“我们国家队实力很强,但是商业化运作,起步还是比较晚的。”车治川告诉记者。
“我们也要有属于自己的那颗最闪亮的星!”带着这个决心,2023年上半年,商业红外卫星项目正式启动。这支年轻化的卫星研发团队以80、90后为主,汇聚了结构、能源、通信、综合电子和姿轨控等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
图片
研发团队 受访者供图
团队里的被叫做“智慧担当”的王璞,想到了把卫星的能源核算做成标准化计算流程,通过计算工具,精准评估不同姿态下的卫星,太阳帆板要配多少片、输出多少功耗、多少电压种种。
而“耐心担当”阿伟,昼夜不停查阅大量资料,做出了高度集成化的AI设备单机,特别是在单机散热方面进行了有效设计,目前在轨表现很稳定。
图片
蔚星科技上海总部 受访者供图
从研发立项,到发射成功,将近400天的时间,车治川和团队共对这颗卫星进行了3000多项大大小小的测试试验,平均每天就要进行7个实验。
直到21日在直播中见证卫星成功进入轨道后,车治川才稍微松了一口气。“一半惊喜一半压力,首发星的成功,只是迈出了公司红外卫星星座从落实部署到应用探索的第一步。”车治川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从1颗到200颗,甚至更多。”
完成批量化生产组网星未来可期
图片
模型 受访者供图
在蔚星科技的上海总部,实验室门口依旧放着“星环号·南信大星”1∶1还原的模型。
这颗重56公斤的卫星上,携带着AI实时处理等多项新技术,“卫星数据不断传回来,我们通过核心算法反复训练卫星对特定目标的识别能力,对管控目标潜在的风险起到重要作用。”车治川说。
据了解,“星环号·南信大星”搭载了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非传统星载红外探测器,采用星上AI实时处理等创新技术,具有超高精度的异常热源发现和预警能力,既是中国第一颗专业监测山火的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
所获得的卫星数据还可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山火监测、防灾减灾、污染监测、气象预报、精准农业、资源调查、金融科技等方面,为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贡献商业航天力量。
今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领域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作为重要经济增长引擎,潜力巨大。
蔚星科技嵊州生产基地负责人叶帅介绍,蔚星科技拟利用在嵊州经济开发区现有厂区,建设一座占地约5万平方米的商业卫星“超级工厂”作为蔚星科技的生产基地。“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微小卫星100颗以上,届时在这个工厂里,将可形成研发、生产、组装、试俭的完整闭环。”
图片
建设中的嵊州生产基地 俞倩玮/摄
接下来,蔚星科技红外星座项目批量化生产的组网星,所有试验和总装等工作都将在嵊州基地完成。
谈到将生产基地放在嵊州,还有一段情缘。原来,蔚星科技CEO李栋正是绍兴人,一直想找机会反哺家乡。
在实地考察中,他特别留意绍兴以及浙江在商业航天发展上的产业链及规划布局。无论是绍兴空天经济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和前景,还是周边区域商业航天的基础配套都非常合适,而且绍兴的营商环境极佳,落户嵊州可谓水到渠成。
图片
战略规划 受访者供图
“从税收优惠到人才安置,嵊州市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叶帅说。
这几天,叶帅正在着手准备同绍兴关联企业的交流会。“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和浙江企业的沟通机会,一起推动我国商业行业领域再上新台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