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遗存辉煌璀璨 羊城聚落多元鲜活

图片
  “寻迹羊城”展览现场。
图片
  铜铎。南越国时期。广州市黄浦区汤村镬盖顶岭M1出土。
图片
  三羊钮陶盒。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广州市天河区一一三中学五山校区扩建项目工地M1出土。
图片
  陶动物模型。东汉。广州市海珠区石溪水厂地块出土。
图片
  “寻迹羊城”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
  日前,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寻迹羊城——2023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
  “寻迹羊城”系列原创性考古新发现展,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加强考古出土文物展示利用的重要举措,本展览是该系列展之四,旨在及时分享广州考古新发现,将考古成果转化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公众服务产品,让其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公众。
  “考古学家的使命是要让干涸的清泉再次汩汩流淌,让被遗忘的事情再次被记起,让已故去的人复生,让环绕着我们的历史之河再次流动……”2023年,广州考古人与尘土为友,与废墟为伴,哪里有土地收储、哪里有工程建设,哪里就有考古人。他们奔走于云山珠水间,全年完成446宗考古项目,15626万平方米调查,236万平方米勘探,17879平方米发掘,发现古墓葬532座,出土各类文物2894件(套)……这些数字背后的新发现、新研究、新故事,一点点充实、校正着我们已知的广州,同时也为城市建设排除后顾之忧,为城市形象持续注入历史文化底蕴。
  1
  广州20宗考古发掘新发现、新成果
  展览以2023年广州20宗考古发掘项目的新发现、新成果为核心内容,精选191件/套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玻璃、水晶以及动植物遗存进行集中展示。展览通过“两个流域的聚落”与“两个世界的徘徊”两部分,呈现追溯广州历史脉络的两个视角,一是沿着增江、流溪河两条河流追寻先秦时期南越先民的足迹,揭示他们如何生活、如何与周边的人们交流;二是透过墓葬,观察历史时期广州先民的活动空间、族属身份、世俗生活与观念信仰。
  “两个流域的聚落”依托从化狮象遗址、增城老虎岭遗址和黄埔竹园岭遗址的收获,从食谱广化、石器加工与文化互动三个方面,局部重构了岭南北部山区和三角洲平原之间小流域聚落的历史图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时期生活在增江、流溪河流域的先民们可能吃些什么、以什么为生计、怎样参与区域内的互动与交流。
  “两个世界的徘徊”则聚焦2023年广州墓葬考古成果,讲述墓葬作为生与死的有机结合体,如何串联尘世与彼岸两个世界,不同时期集体对待死亡的态度。这一板块分“墓葬与居址”“族群与身份”“物质风尚”“升仙还是成佛”四个单元,首先以越秀区机山巷、天河区广州市一一三中学(五山校区)、海珠区石溪水厂、白云区谢家村的汉墓为出发点,梳理广州先秦-两汉时期墓葬的分布,把墓群放在当时的大空间里来看,关注墓葬与居址的密切关系和动态发展;其次以“透墓见人”为重点,分析丧葬空间、礼仪与观念,挖掘墓葬“记录”的个体与族群,如越人贵族、工匠、将士、女性等,呈现经由历史碎片拼凑出来的鲜活人物与多元融合的大时代;再者,以随葬品的时代风格与流行程度,反映所属时代的物质风尚;最后,在浓缩日常生活与社会意识的丧葬表达上,探究不同时期交织在墓葬之中的生死观念与宗教信仰。
 2
  互动和科普让公众领略考古魅力
  本次展览的创新与亮点是:一方面以互动和科普展示形式,展现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陶瓷考古、生物考古等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方法与初步收获,强化研究之于教育、展示的关键意义,引导公众领略更丰富立体的考古魅力。
  另一方面,基于文物的信息整合和思维发散,展览打造了“信息”“启发”两条观展路径,观众可以选择了解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信息,也可以自主选择另一种启发式的观展体验,与文物对话、思考:“灵感来自哪里?”“同两千年前的我击个掌吧!”“你看我像什么?”“生活的重担顶不住啦”“如果这样就好了……”等。超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不一定是“正确”的答案,但对往昔的好奇与追寻能够为文物赋予新的生命与当代意义。博物馆,不止于保藏,不止于知识与教化,更在于启迪创造,激励思考。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与展示重点都生动体现了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广州的历史信度显著增强、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广州的文化遗产是广州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和重要载体,使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让文物活起来,用文物讲述广州故事,也是关切与回应公众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强烈需求和热切期待,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举措。广州考古人将继续勇担使命,做好广州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播和传承工作,助力广州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助力人文湾区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