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学生返乡采树皮 造出700多张非遗“纸”

图片
图片
图片
  福田小学贵州籍学生卢思宇将老家的构树树皮带回深圳。 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图片
  福田小学“榕”美术馆展出学生们制作的纸艺灯。 受访者供图
图片
  福田小学的孩子们。 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文博会吹起了一股年轻的创意之风,深圳中小学生带着他们的作品登场了!来自福田小学的纸艺作品也亮相本届文博会,剪纸、古法造纸等蕴含着孩子们创意和汗水的作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绵延历史。
  事实上,这些传承了千年的非遗技艺也早已来到科技之城深圳——在福田小学里,也能看到打浆、抄纸的过程。不久前的“五一”假期,贵州籍学生卢思宇回到了他的老家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猫洞村卢家湾,在爸爸的帮助下,父子俩从后山上采集了一截截构树枝干,并将树皮带回深圳。而这次返乡,只因卢思宇想要探究古法造纸术的源头——构树究竟长什么样?树皮又是如何一步步变为皮纸的?
 溯源
  贵州娃返乡采集8斤树皮扛回深圳
  古法造纸是利用当地优质的构皮麻和碱性较高的天然水制作出来的纸浆,在当地人的巧手之下,成为一张张绵韧耐拉的手工纸。构皮纸的出现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之所以选择构树,得益于其树皮中富含优质韧皮纤维,是造纸的上好原料。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中用到的树皮就是构树皮,这项古法造纸技艺在丹寨始终传承。
  两年前,福田小学将“皮纸制作技艺”引进校园,开设古法造纸课程。从构树变成皮纸,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受条件限制,学生通常只能体验到抄纸的过程。
  卢思宇的老家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猫洞村卢家湾,这里和丹寨距离200公里,却有着相似的气候。而后山上郁郁葱葱的构树,就是古法造纸的原材料。学习古法造纸课程之前,他从未想过造纸术的源头离自己这么近。“听说这项非遗技艺就诞生在我的老家,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在课堂上体验了抄纸、沥水、晾晒、揭纸等工序后,卢思宇发现同学们只能看到干了的构树皮,“它究竟长成什么样?从树皮到纸浆需要经历什么?我太想知道了。”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卢思宇的爸爸提前预订了“五一”假期回老家的车票。抵达老家的第二天,他就带着卢思宇来到后山上取材,“那树挺高的,树干也挺粗,当时我就在爸爸的帮助下,采集了几段树皮。”想到课堂上的同学们,卢思宇直接准备了一麻袋树皮,扛回了深圳。“原来四大发明就在我的身边,我必须要带回深圳给大家看看,希望以后同学和朋友们也能知道。”
  8斤构树皮经历长途跋涉从贵州运至深圳,开启了煮料、漂洗、打槽的过程。“把树皮泡软再用小刀划开一道口子,就能把最外层绿色的部分撕下来了,处理干净后的白色树皮再放入锅中煮软,漂洗之后再捶成絮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拿着橡胶锤有节奏地敲了十来分钟,树皮逐渐呈现出絮状,“真正体验之后才知道原来步骤这么多,但是又觉得很解压,每一步都距离造纸更近了。”卢思宇感叹道。
 探索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培养小小传承人
  “先将筛选好的构树皮放到清水中浸泡,再捞出放到大锅里煮,等树皮纤维彻底软化了,再放到石缸里用石锤捣,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木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纸浆生成后就开始抄纸,加入你喜欢的植物。最后把湿纸一张一张放在阳光下晾晒,完全晒干后,就会收获那份独一无二的花草纸。”趁着阳光正好,福田区纸艺特色项目主持人范荃仔细地向学生们讲解造纸流程。
  孩子们将手放入纸浆池中,轻轻揉搓,把纱网沉入水中,待盛满纸浆后轻轻摇晃,顺着水流调整纸浆的厚度,再将自己喜欢的植物放入其中,完成晾晒后就能收获一张独特的花草纸。一框一起,是古法造纸的两道重要工序。既讲究经验,更考验耐心。
  去年6月,为了给即将小学毕业的六年级同学留下美好的校园回忆,福田小学开展了“造非遗手工纸,留住美好时光”校园美育非遗实践活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邀请到现场,讲授古法造纸方法。
  王兴武的右手食指略微变形,这是他常年打浆留下的痕迹。而仅仅体验了一次完整的造纸流程后,学生们就体验到造出一张纸的不易,“以前都是直接从纸浆晾晒的环节开始,原来打浆之前还需要这么多步骤,感觉还是很有难度。”可当他们了解到古法造纸工艺可以造出古籍修复纸后,身上的使命感又更重了。
  在非遗传承人王兴武、王坤和范荃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经过7个学时的学习,造出了700多张花草纸、彩色手工纸。“非遗皮纸制作技艺又多了一批小小的传承人,欢迎大家到石桥做客,去老师的工作坊造一张纯天然、能流传一千五百年的皮纸。”王兴武向孩子们发出邀请。
 传承
  校园重逢故乡非遗,学习者变讲述人
  事实上,在返深之前,卢思宇的爸爸带着孩子去亲戚家串门时,就说起了这趟溯源之旅,而非遗发源地的亲朋好友无一不发出感叹,“他们没想到深圳能传承我们贵州的非遗,而且居然回到产地找材料,这种传承方法太好玩了。”
  纪涵作为古法造纸课上的常客,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纸艺。“把制作好的纸张染色,裁剪成合适形状,并有层次地拼贴起来,最后用画笔进行细节填充。”纪涵向我们展示她制作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拼贴画,“我做的这幅霜降,就是用我们自己造的纸去染色,然后拼贴上去的。”通过纸张与美学的融合,纪涵将自己制作的纸张运用到手工创意上。
  非遗最好的传承方式是唤醒其生命力,让非遗焕发新生,才能真正做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古法造纸的课堂上,卢思宇和同学们一起开脑洞,融合绘画、剪纸、拼贴等创意,给手工画作添上奇思妙想,而纸艺灯、纸艺扇、相框等文创产品,更是让皮纸这种文字载体变成文化载体,实现了从树皮到文创的飞跃。
  一花一草皆教育,一框一起皆传承。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古法造纸班的同学们都更加自信地去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去年12月,福田小学的作品现身深圳创意十二月集市,以“纸艺”作载体,融入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都市元素,探究古法造纸技术和剪纸装裱方法。“我们向观众展示了造纸过程,还教他们花草纸艺灯的制作方法。”
  成长于设计之都深圳,在校园里重逢故乡的非遗技艺,对于卢思宇而言不仅仅是成就感,更有着传承这项技艺的使命感。“学习古法造纸术不仅让更多人接触到这项非遗,也让我们变得更环保。”在完整体验了古法造纸的过程后,繁杂的步骤不免让卢思宇感到疲惫,但他却不后悔将一麻袋树皮从老家扛回来,“如果我们不做,这项技艺可能就要永远消失了。”
  如今,从非遗学习者,变成非遗讲述人,卢思宇结合自己家乡记忆、童年记忆讲述起古法造纸的过程,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揭示了深圳的多元文化,而深圳的开放包容也让各地的非遗文化融入其中。如何进行传承和创新,是孩子们接下来的功课。走在福田小学走廊上,抬头就能看到灯箱上的剪纸作品,将无形的非遗技艺化为有形的文创产品,或许是目前最能激发孩子们创作动力的办法。在完成了厚皮纸制作的茶杯垫、剪纸元素设计的手机链后,接下来,卢思宇想体验一把文物古籍修复师的角色,“听说丹寨的造纸师傅们已经开发出了一百多种不同类型的纸张,还要讲究均衡的温度湿度,才能造出修复文物的纸张。我也想试试,万一呢?”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