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各显神通 VR体验精彩纷呈

图片
小观众在现场进行VR体验
全身有23个“关节”、摔倒了能自己爬起来的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能帮助医生看见病人身体里面微小血管情况的介入手术机器人,走路颤巍巍、却能代替人类在复杂环境进行巡检的智脑人形机器人……昨日,2024年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在石景山区首钢园11号馆启幕。200多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和互动展项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加上花样翻新的科普互动体验展项,为公众呈现一场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和科普知识的盛会。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无论是呈现前沿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展区、医药健康展区、智能制造展区,还是重在交流互动的科普互动体验、联合展区,形态各异、各显神通的机器人都是最吸引观众的展项。
灵巧人形机器人各有所长
在智能制造展区亮相的新材料、新仪器、新机器人、新能源智能汽车和氢能等关键技术,都是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有力“武器”。
在这个展区,两个人形机器人展位相邻、“长相”相似,个头和功能却截然不同。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全身有23个自由度,相当于人类不同的关节部位,能提供稳定的运动能力,现阶段已实现稳定的全向行走,摔倒了还能自己爬起来。它具备高灵活性的特点,在起身过程中,机器人的腰部、髋部都可自由转动360°,能完成人类不能完成的一些动作。它的胸腔里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计算单元,支持类脑芯片等多种芯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配置3-8槽位,让机器人轻松完成从感知、决策到运动控制的完整闭环。
隔壁的“智瞰深鉴”智脑人形机器人比“加速进化”个头大了很多,几乎与人等高。虽然没有“加速进化”灵活,走路颤巍巍如老人一般,却能够与环境进行直接交互学习,显著提高自身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它能像人一样通过观察、移动、沟通并与周围环境感知交互,从而自主决策并完成一系列任务,还有语音对话等交互功能,因此主要适用于工业环境,比如代替人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工作。
医疗前沿技术已投入使用
去年以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从推动生物技术占先、发挥临床资源溢出效应、创新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巩固了北京作为全国医药健康创新源头的领先地位。在科技周主场的医药健康展区,能看到很多最前沿的医疗技术成果。
介入手术机器人是一种看起来不太像机器人的机器人。唯迈医疗与安贞医院联合研发的介入手术机器人能通过大数据采集和智能仿生学习,模拟安贞医院顶级专家术中手法,通过隔室操作完成亚毫米级导管、导丝、球囊以及支架置入,并通过智能感知了解血管弹性和组织硬度,同时使医生免除X射线危害。该机器人专利数全球领先,是首个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绿色通道的国产介入手术机器人。唯迈医疗自主研发的这款国内首个取得MMPA和欧盟CE双重认证的7轴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打破进口品牌垄断,填补了国内高端DSA市场空白,可以帮助医生看见病人身体里面微小的血管情况,目前已经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应用。
此外,这个展区的“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柔性微丝神经电极、大通道数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以及运动解码算法,已成功搭建高性能的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系统,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拦截,为新一代神经假肢开发奠定了基础。
VR互动带您换个视角看世界
在各种科技展览中,互动展区总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区域。在科技周主场的科普互动体验展区,复杂深奥的尖端科技运用科普化的语言,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游戏”,因此这里总有小观众排队体验。通过“大科学装置VR漫游”,考察过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北部冷泉区的中国科学号考察船、远在贵州的FAST、“人造太阳”EAST等大科学装置都可以现场“漫游”,从外观看到内部的仪器设备。
“神舟飞天——火箭发射”以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为背景,通过多轴姿态控制技术与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让体验者重现中学课本中《太空一日》所描述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历史时刻,还原航天员从准备到发射,从升空到遨游太空的整个过程,并在模拟神舟飞船第一次载人升空过程中,提供不同阶段的真实体验。
眼睛凑到“动物眼睛VR”前,可以切身体验到蜜蜂、长颈鹿等动物的视觉,还模拟了听觉,体验者可以体验到鹰在天空中翱翔、马儿在草原上奔跑、长颈鹿伸着长长的脖子……更能切换到人类的视角,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两种视觉的区别。
文/本报记者雷嘉
摄影/本报记者付丁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