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向“新”促崛起|通九州 达四海

图片
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继妍 陈晖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淼
公路四通八达,铁路便捷高效,“空中丝路”联通全球,万里长江昼夜通航……放眼中国版图,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构筑大通道格局,对中部地区而言,既意味着重大责任,更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经济“大动脉”才能活力涌动。5月,记者行走中部六省,观港口、入机场、访铁路,在繁忙的客货流中感受蓬勃的发展活力。
1.如何让空间距离更近?
立足区位优势,构建大通道
“这条高铁我等了16年!”5月23日,黄山北站的客运员刘晶,乘坐G3073次列车回到景德镇,正好赶上和家人共进午餐。跨省通勤是刘晶多年的日常。他告诉记者,以前乘坐动车往返黄山和景德镇,中途要在婺源换乘,路上要花2个多小时。杭昌高铁黄昌段通车后,最快42分钟就能一站直达。
一条高铁线,让“双城”变“同城”。
打开中国地图,“6轴7廊8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犹如一颗“钻石”,中部六省勾勒出一条南北贯通的大国“脊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紧密相邻。
中原腹地,九省通衢,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资源汇集之地。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速发展,中部地区一度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盆地”。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在我国东中西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下,面对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重要机遇,中部地区展露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优势。
图片
一列高铁列车从江西省鄱阳湖特大桥疾驰而过。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子波 摄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国家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然需求。中部地区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有效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查伟雄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地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支持郑州、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太原、合肥、南昌-九江、长沙-株洲-湘潭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通经济“大动脉”——
一根根墩柱拔地而起,一座座隧道穿山而出,遂川至大余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一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公路,在赣南大山深处雏形已现。
在江西,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已达22.5万公里,线网密度居全国第五。“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从愿景变为现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743公里,打通了31个出省大通道……
在山西,连接晋陕两省的临猗黄河大桥将在今年通车,成为晋南地区通达陕、甘、宁等地区的重要运输通道,山西运城至陕西铜川通车时间由4小时缩短至2.5小时。
建设大通道,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也改写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5月13日,河南郑州东站,南来北往的旅客川流不息,6条高铁线在这里汇聚,组成一个“米”字。每天有超640趟高铁列车由此开出,5小时可到达全国112座城市。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如今,依托交通区位和铁路枢纽优势,河南郑州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从郑州出发,货物能够通达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今年以来,河南中欧班列已开行超700列,其中中欧班列(郑州)开行超600列。河南宝德行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立坦言:“现在郑州国际陆港的集装箱非常紧俏,要提前一个月预定。”忙碌的“钢铁驼队”,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的新格局,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如何让通行速度更快?
发展立体交通,打造大枢纽
今年“五一”假期,湖南长沙虽阴雨绵绵,但五一商圈依然游人如织。
“一年四季,只有旺季”,长沙的火爆程度,在交通运输数据上可见一斑。2023年,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700万人次,连续三年居中部地区第一;长沙火车南站到发旅客超9800万人次,单站客流量居中部地区第一;长沙轨道交通客流强度多次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五一”假期,长沙市共接待游客617.48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8.41%。
图片
一架南方航空的飞机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起飞。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供图
“下飞机以后,直接从机场坐地铁6号线,就能到湖南博物院,不用换乘,很方便。”5月18日,王喆从上海飞到长沙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空铁联运”无缝换乘让她倍感省心。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后,机场将成为国内交通方式最多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开启航空、磁浮、高铁、地铁一体化交通运输新模式。”湖南机场建设指挥部工程师陈鑫介绍,届时,旅客仅需步行5分钟,即可实现“零距离换乘”。
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换乘换装时间长等问题,仍制约着综合运输效率的提升。如何让交通枢纽的通行速度更快,换乘换装效率更高,成为中部各省持续努力的方向。
凌晨4时,是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最繁忙的时间,近90架货运航班从这里起降,上千人同时作业。从这里出发,1.5小时飞行圈可覆盖我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目前,机场共开通62条货运航线,今年一季度,货邮吞吐量达15.10万吨,居中部地区第一。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是全国首个获批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75万平方米的转运中心和52公里的智能化分拣线,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快递包裹处理系统,每小时快件处理峰值可达28万余件。货物从这里出发,可一日达全国,次日达全球。“下一步,机场将和铁路、港口接轨,完善多式联运布局,进一步提升货物运转效率。”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空管服务公司副总经理王维华说。
同样热闹的,还有位于河南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白天,T2航站楼内旅客络绎不绝,每天有近600架次的航班起降、进出港旅客7万余人次。夜晚,机场跑道依然忙碌,不时有货运航班起降。每天,来自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10多架飞机满载货物抵达,又有近1000吨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从这里飞往全球。一条“空中丝绸之路”,架起了开放河南与世界合作发展的新桥梁。
中部地区是国家多个重大战略联动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承载的不仅是物流,更是人和信息的流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旭超说,要以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为载体,建设实物大通道、人才大通道、信息大通道和制度大通道,让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活”起来。
3.如何让物流成本更低?
推动铁水联运,重振黄金水道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水上运输的大动脉。
2005年起,长江运输规模稳居世界内河第一,每年对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超1200亿元,间接贡献达2万亿元以上。
万里长江滚滚向东,奔腾出祖国的黄金水道。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从整体上谋划和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交通网络的相互联通和‘公水铁’等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
5月23日,在江西九江城西港集装箱码头,一件件大宗货物搭上“直通船”,通过九江港走出江西,运往全国各地,为沿江省市协同合作提供物流支撑。
图片
繁忙的安徽省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 焦亮辉 摄
“据估算,一艘万吨级集装箱船可以装载800个标准箱,换成铁路运输,相当于8列火车运输量。”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副处长张建明告诉记者,水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但在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中的占比偏低。“发展内河航运,是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举措。”张建明说。
安徽坐拥长江、淮河两条黄金水道,2023年,水路货运量居全国第一,占综合交通运输的36.4%,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但是,南北割裂,无法连通,曾是安徽水运的痛点。直到去年9月,江淮运河全线贯通,实现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直接联通的世纪梦想,安徽正式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发展新格局。
“我们船东早就盼望运河开通了。”安徽船途数字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陈娟告诉记者,以前货船从河南淮滨到芜湖港,要绕行京杭大运河,现在通过江淮运河,可以少走300多公里,节省两三天时间。
据测算,江淮运河通航后,每年可节约腹地大宗货物运费约60亿元,降低沿线工业企业物流成本5%至10%。
铁水联运是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的突破口之一。
在湖南岳阳港城陵矶老港区,“东风”号列车在长江流域首个巨型“胶囊式”全封闭散货料仓边有序穿行,每隔1小时就有一列满载着铁矿石、煤炭的列车出港。
“老港的货物运输,95%是通过铁水联运完成。”岳阳城陵矶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运行部部长冯亮介绍,老港铁路经过提质改造后,港口码头卸船和铁路装车能力大幅提升。
在湖北武汉的中远海运港口码头,刚从船上卸下的集装箱,“乘坐”无人集卡车,来到码头后方的铁路堆场。1050米长的铁路轨道上,两列火车正等待装箱。
“以前,集装箱要用卡车拉到60公里外的吴家山站转运,现在铁轨直接铺进了阳逻港区,真正做到了铁路与水路运输的无缝衔接。”中远海运港口码头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经理陈晓勉说。
2023年,湖北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17.5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107.2%,运输结构持续优化。
图片
位于河南郑州国际陆港的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集装箱堆垛成“山”。 焦亮辉 摄
陆海联动、百舸争流,在一艘艘货轮往来交织的繁忙图景里,长江黄金水道动能澎湃。
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地区,正以大视野、大格局在交通强国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坐标,通九州、达四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记者手记
构筑大通道 释放大活力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大交通支撑大发展,大通道释放大活力。
从长江到黄河,从岳阳到黄山,记者深切感受到中部六省加快发展、协作共进的信心和底气。这份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全国第一个“米”字形高铁枢纽的人潮涌动、全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的物畅其流,来源于“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目标的实现、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的快速便捷,还来源于“钢铁驼队”的加速奔跑、集装箱吞吐量的持续攀升……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在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中部地区日益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重要支撑,不仅促进了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更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时代需要新作为。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中部各省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断谋求跨省协作、互联互通,让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聚合裂变,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有力支撑全国新一轮全方位开发开放,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山西日报、河南日报、湖北日报、安徽日报对本次采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