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里的百态人生:有人顶着高估值每天亏钱,有人回大厂打工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谢照青
VC创投寒冬已持续好几年,目前仍未有退去的痕迹:投资数量减少、投资金额下降、创业公司募资难度增加,估值大幅调整等信息,不时出现。
没有VC热潮之后,创业者们大多数失败了,那些暂时没有失败的人,也各有难处:有些人顶着超高估值的独角兽身份,有营收却没有利润,如同死亡倒计时;也有人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借贷闯关上市,给投资人交代;还有一些人,彻底承认失败,清楚自己难以在创业的道路上重新站起来后,选择回到职场重新打工。
回看过去这十多年的创业圈,现在还健康存活的企业,大多也都回归了商业的本质——赚钱。那些在VC热潮的泡沫时代速度拿到很多的钱的人,曾经看起来很风光,但是大多数人的财富最终归零。
对于这些结局,不少创投圈的人称“一个创业的时代过去了,剩下的只有艰难生存。”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悲观。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周期和特点,对于一些人来说,抓住当下的周期,可能就是抓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王哲是过去十多年里一直都在努力抓住自己创业周期的创业者。
在经历了2018年仅一个想法就能募资近千万美元的VC疯狂年代后,王哲在2019年冬天亲历了自己的项目持续亏损却没有任何募资的状况。随后的那个春节,疫情来了,和其他大多数创业者一样,王哲当时聚焦在四五线城市的生活服务创业项目“小黑卡”,也遭遇了重大打击。
在这之前,他曾是共享充电宝街电的创始人。巅峰期,街电团队超过7000人。当时王哲在很短时间内就募资到了1.5亿元,这也是王哲赶上VC风口后最成功的项目。街电项目于2018年以5亿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上市公司聚美优品。
连续创业12年,王哲亲历过资本疯狂的年代也目睹了当下寒冬里的创业维艰。过去这两年能够从市场融到钱的团队凤毛麟角。他也很清楚,过去那种烧投资人的钱,疯狂抢规模的创业时代,在VC消失之后,再也回不去了。
和其他创业者带着悲观又不同,即使在资本寒冬里,王哲于2023年初转型做了新的项目:共享洗车。
他觉得,时代进程各有不同,“成天悲观成不了事”。作为创业者要客观认识环境,更要客观认识自己,及时迭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这和时代没有关系。
过去的12年,王哲历经了多次创业,包括不限于做周边旅游的产品、智能设备等。更早之前,他是美团的早期员工,负责美团当年千团大战的上海团队。2012年,他离开美团开始创业。
“现在这个环境下,创业的人坐下来还在谈融资,就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现在的创业,要做的是利润,而不是融资。”这些年的经历让王哲比其他创业者感受更深的是,创业者需要拥抱时代变化。当下是一个下沉经济为王的时代,创业者更要从用户角度思考产品,比如为用户省钱。
没有了VC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能靠融资创业了,得靠自己赚钱,造血生存。”这是王哲在过去两年多次转型后的感慨。
他认为“现在创业回归到做生意的本质,不再追求规模,更像个体户做生意。”近期,腾讯新闻《潜望》在深圳福田的办公室见到了连续创业12年的王哲,以下为其自述(略有删减):
5年了,VC寒冬还未褪去:一个想法就可以募资超1000万的时代回不去了
关于投资寒冬的说法,之前也一直都有。我自己深切感受到寒冬到来是2019年的冬天。距离现在,寒冬已经快五年了。
那时候,我在做一个“小黑卡”的创业项目。这是一个类似于,下沉式的“拼多多版”美团。我们当时主打为四五线小镇青年提供生活服务,包括提供便宜的餐饮套餐和优惠券等服务。
这个项目,我是在2018年卖掉了前一个共享充电宝公司街电后、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做的新项目。当时,我仅仅有一个想法,2018年7月的时候,我就拿到了某头部美元基金的天使投资:300万美金。这家机构曾经成功投出了拼多多等公司,是行业里比较知名的美元基金。
我随后把之前街电创始团队叫回来一起做“小黑卡”项目。2018年11月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出来了。随后,产品上线数据也不错,我在2019年夏天从另一家头部投资机构也募到了些钱。这个时候,我们小黑卡项目共募资了近1000万美金,大概也就是半年时间。
我记得当时募资的容易程度,和更早一些2017年做共享充电宝街电类似。当时,我去北京,在酒店大堂见了几波人,然后就定下来了募资。街电的项目,我当时见了可能大概7-8家机构,募资了1.5亿人民币。
这是最好的募资时期。做街电项目的募资也分两个阶段,我们2015年开始做的时候,募资也不容易。
当时,我们去募资被投资人骂出来,原话是“要骗钱,也要真实一些。”因为,这个时候国内的微信支付都并没有完全普及,更何况是共享模式,很多投资人也看不懂,毕竟那时候一个充电宝20块钱左右,投资人天然地觉得没有人会愿意花钱租用充电宝。
后来我们赶上了共享单车的风口,2017年这个赛道一下子火了,很多投资人才觉得共享是个赛道,自然而然就会来找我们共享充电宝,我们当时确实做得也很好。
也可能因为有这个成功的项目,又加上我自己原本是美团早期的员工身份,在当时VC比较疯狂的时候,“小黑卡”做的又是下沉式生活服务的“拼多多”,市场还是很喜欢的。也不意外,当时我们能够凭着一个想法就拿到3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这个项目当时2019年上半年的时候很火,非常多的大机构来找我们。当时小黑卡项目在粤北落地,包括茂名湛江之类的四五线城市,有些城市没机场。这些大机构的投资人先飞广州再转高铁去当地看项目现场,想追着给我们投资。我当时手里已经有近1000万美金了,想缓一缓,等数据爬坡一阵,到2019年年底再募资。
但2019年冬天开始,一切都变了。几个月前对我们非常感兴趣的机构都慢下来了。当时我们的投资人也提示我们要提速募资,为过冬作准备。当时以为是圣诞节临近,随后又要春节,我想过完年可能会好起来。
后来疫情就来了,一晃就是3年过去了。过去这些年,我身边的创业者,没有人从VC机构拿到钱。
我没想到这个冬天来得这么快,而且这么久。回头看,即使当时募资到了钱,也不一定是好事。没有人想到会寒冬快5年还没有结束。这是后话。
我创业的12年中,经历过很难募资阶段,也体验过很容易拿钱的时候,现在这个阶段是超乎了大多数人预计的艰难。我虽然一直是个乐观的人,但是也觉得挺不容易的。
资本寒冬里的百态人生:有人顶着高估值每天亏钱,有人回大厂打工
自从2012年从美团出来以后,我一直在创业,身边的朋友大多也是创业者。过去这两三年,VC彻底退潮后,大家的状态有很大的变化。
创业九死一生,以前创业的朋友,失败是大多数。失败的这些人的状态还算好的,因为已经和自己和解、和市场和解了:承认自己失败,不少人又重新回到大厂打工了,适应得还可以。
最难的一批创业者,属于是被卡着一群人。举几个我身边的案例,他们的公司曾经是独角兽,估值是百亿的,但是从拿钱到现在,公司一直都在亏损,有规模和收入,但没有利润。
现在没有投资机构投钱,怎么办呢?公司顶着高估值,没有利润,没有办法,是一个死局。就像是一个人在放血,一路放血到死为止,生命倒计时的感觉。
有些人是希望保持现在的规模,看看可否等到下一次拿钱,也有人是想保持住规模,希望可以找到机会上市:都是博弈的心态。
虽然他们心里都知道,公司没办法一直这样放血式扛着,但是又没有办法做出改变,想守着规模。他们也都知道,从技术上来说,还有另外一种做法,那就是进行降本增效,把不必要的成本都砍了,直到公司维持账目平衡或者有微微的利润。
但若是你顶着100亿估值的话,忽然一下子业务砍掉了,那就意味着你翻盘的概率没有了。这是最难受的,一方面要否定自己,一方面和股东没办法交代。
这个时候,这些创始人面临的都是具体的困境,包括如何和老股东谈等,有些老股东是机构,不容易接受这种结局,也有些老股东不接受公司现在清盘。所以,他们只能耗着,明明知道是在等死,但又困在里面出不来。
还有一些创业者,自身比较有实力的,拿自己个人的钱来协助创业公司上市,包括不限于上市费用,用桌底协议的方式进行上市发行等,甚至还有一些人用自己的资产进行抵押在市场上借贷,博弈创业公司上市的可能。
这也是少数。我自己了解的,很多创业者都没大钱,可能有个几千万,没办法靠自己个人能力支撑创业公司上市发行。
这些人虽然公司曾经估值100亿,但是大多都没有套现。有些人有道德自我约束,也有些是觉得不能套,想跟着公司走到上市的高光时刻。
现在,他们都骑虎难下,非常难受。有时候,有资源并不是好事,就是常说的“资源诅咒”。不少创业者是从那个到处是泡沫的时代过来的,拿钱实在太容易了,有钱有资源的时代,而且也有面子。现在看,资源多并非一直都是好事。
没有了VC,我转型了:做给用户省钱的项目
就我自己来说,创业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过去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创业。若是不创业,那就是出去打工,我觉得自己也上不了常规的班,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创业。
所有的创业都是非常辛苦的,过去12年,我和大多数的创业者一样,都生活在辛苦中。我自己习惯,也喜欢这种生活模式了。我属于那种创业睡在办公室的人,我的合伙人和团队也是这种非常往前冲的性格。这种敢打敢冲的风格,也是早年在美团参加千人大战后慢慢形成的。
当然前面做的一些项目有些算是成功了,也有很多失败的经验。我觉得创业是一种习得,得自己迭代自己。我早些年创业的时候,不愿意相信自己的项目不行,耗很长时间才叫停,后来,我就非常清楚,若是上线一周数据不行,那有可能最初的思考是错误的,不纠结了,马上停。
2019年,我们做的下沉服务的“拼多多版”美团,在2021年的时候因为疫情不得不转型,中途转做帮帮抢,后者在2021年中募资了几千万。
帮帮抢是一家到店餐饮拼团电商平台,主要以线上向好友分享低价套餐、线下到店使用套餐的业务模式。2021年初成立后,我们的产品上线3个多月,在深圳和周边城市跑出了不错的数据,有近10万注册用户,深圳本地商家近千家。
但是,在疫情中创业太难了,而且又是线下服务。2022年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再次转型,也试过很多方向。
2023年初,疫情放开之后,我们原来的项目算是告一段落了。资本寒冬继续。这种环境里,很少有人可以从VC机构拿到钱了。
现在这个经济周期里,除了高精尖的技术创新外,可能创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个体时代了,创业公司不再求规模,更多追求产品的研发,得从用户角度去想,给用户省钱省力的产品。
“得为用户省钱,得让自己赚钱。”这是现在创业首先考虑的事情。我们的共享洗车项目是符合这个的,本质上,这就是一个生意。
我在搬了办公室之后,去距离最近的洗车店时发现了这个痛点。洗车店距离我的办公室7分钟车程。我早上开过去,得下午四点才拿车,中途返回公司还得打车,洗一次是68块钱,加上来回打车的钱和时间,成本不低。
需要排队这么久,看起来生意应该很好。但是,我和洗车店老板聊完发现,他也赚不到钱。他算了一笔账,每个月需支付2个人工、水费、租金和污水处理等一系列成本,开支大概25万。(注:一台车需要200-300升的水)。
回来后,我开始琢磨,怎样可以让用户觉得不贵好用而且开店的人也能赚钱。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研发了现在的仙人掌共享洗车,和共享充电宝的设备有点像。共享设备是一个柜子,柜子的成本不到1万,而且不需要人工。相较于开一家洗车店来说,这个成本便宜了很多。
这个柜子里面有洗车浓缩液和毛巾。操作方式和共享充电宝也类似,用户扫码取出便携式的浓缩液,绕着车走一圈,喷浓缩液后擦一遍,全程大概10分钟左右。
对于车主来说,比起去洗车店便宜太多了,我们在不同的城市收费不一样,现在深圳暂定的是4-9块不等。
过去三个多月,我们在深圳铺了不少点,数据超预期,车主反馈也很好。我自己和投资人也说,就现在看,这次的转型算是抓住了当下经济的周期了。
创业进入个体做生意的时代:不在意第一名,更在意利润
这一次的创业,和之前12年的经历都不一样。以前有VC的时候,若是不想做第一名的话,很容易就被市场打死了,因为第一名的创业公司会吃掉70%的市场募资额,一旦别人拿到足够的钱之后,疯狂扩张,自己就会被打得措手不及,可能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现在的市场环境完全不一样了,所有人都不容易拿到钱了,也就不纠结这些事情了,倒是大家都更踏实的做事情,想着通过自己的创新来实现盈利。
我们的产品做了一年半,现在,即使有竞品来追赶的话,倒也不担心,因为大家的速度都差不多,在他们追赶的时候,我们依旧在稳步前进,而不再是当年那种疯狂拿融资后靠规模铺起来追杀别人。
现在的环境,资源和钱,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都是不足的,那就会让有创新的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往前跑。
我们的共享洗车已经上线三个月左右,在深圳已经铺了些机器,外地的机器包括黑龙江、湖南等地大概1000台也会陆续铺开来,除了深圳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跑数据铺的外,其他都是代理商加盟的。
这次的项目完全走代理商加盟的模式,我希望仙人掌共享洗车公司未来团队大概100人左右,其中70%是工程师,30%则是服务加盟商或代理人。
这也是现在经济环境变化里的一种趋势。很多打工人会找些副业来做,加盟代理就是其中一种,也有些年轻人直接不进厂打工了,选择做代理商,像个体化一样做生意了。过去这几年,我们也陆续看到一些和C端有关的产品走代理模式。
我在之前做共享充电宝的时候,也有一部分是代理商加盟。这个模式对于我来说,也非常熟悉了,包括系统和管理等。我们当时不少代理商在过去的三个月陆续成为了仙人掌洗车的代理商了。不完全统计,截至到5月底,我们现在有好几千个代理商了。
仙人掌共享洗车的设备确实比较适合代理商来做。这个设备比较适合进入一些包括停车场、商场等场地,代理商们对于自己所属区域的场地比较熟悉,能够更快速地入驻。更为重要的事,我们仙人掌洗车的柜子,一台的成本不到1万,按照我们现在跑的数据显示,自助洗车1500次,大概8-9个月会回本。这对于很多本身自己有场地入驻资源,又想做副业的人,还是蛮合适的。
我预计,今年底这个项目应该会有利润——这个账,我都算过的。不仅我们自己,代理商8个月左右也有利润。我们把产品研发出来,后面主要重心就是服务好代理商:代理商赚钱了,我才会赚钱。
现在创业,赚钱是摆在第一位的。创业者一定要拥抱环境的变化,拥抱时代的变化,不管什么环境,一定要客观认识现有的变化,跟着环境去调整自己,在时代里抓住适合自己的周期,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