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寻纸》畅销3万多册,汪帆来武汉分享寻纸路上的故事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实习生 陈静怡
通讯员 张熙 李亚茹 刘一儒
一本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居然热销了3万多册。读者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件收藏品。这样的说法倒也不夸张,因为每一本书里都附有汪帆从全国各地找到的各种传统手工纸的纸样。
图片
图片
“这本书目前已经第九次印刷了,第一印、第二印的时候,甚至书里的手工纸,都是我自己一片片裁下来的,那段时间我家里每天纸屑飘飘。”5月25日,《寻纸》作者、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汪帆,做客武汉名家论坛,在视觉书屋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李明杰教授展开了一场对话。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感受到,谈起传统手工纸,她的记忆和故事总是十分鲜活。
寿纸千年,每一张都来之不易
因为传统手工纸取材自然,手工制作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植物纤维,植物纤维有很好的延展性,好的传统手工纸及其做成的古籍,妥善保存能够保存一千年,因而有“寿纸千年”的说法。是什么动力能让一个人历时七年,走遍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古法手工造纸地?只能是热爱!
图片
图片
汪帆分享说,她做的是古籍修复工作,每天工作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纸。为了找到这些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源头,她走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地,远及新疆和西藏,带回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并且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了这些老手艺人的生活生存生产现状。写成书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传统手工纸,了解到每一片纸来之不易。
做纸的手艺人,忙时种田、闲时做纸
活动现场,汪帆为读者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手工纸。比如,新疆地区的桑皮纸、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手工纸、山西高平的桑皮纸、山西麻纸等等。
图片
《寻纸》书封
有读者感慨说,“原来一张纸生产出来,居然要经过这么多道复杂的工序。”比如,麻纸制作过程,就包括了浸麻、剁麻、蒸煮麻料、打海搅海、抄纸、晒纸等等。
“手工纸的销量不大,做手工纸的手艺人,大多数都是忙时种田,闲时做纸。”汪帆说,她在《寻纸》中写到了一位做纸的老爷爷买不起骡子,有读者专门找到她说,自己是写书法的,希望订购这位老爷爷的手工纸,让他买一头骡子。“听到这样的反馈,我觉得非常感动。”
每一道工序不同,都会影响纸张质量
图片
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汪帆在链接传统之外,也紧跟科技的步伐。汪帆也会借助精密的科学仪器来为纸张做“CT”,在仪器下可以清楚看到每一种纸纤维的区别。就算同一种原料做的纸,因为制作工艺的稍有不同,也会产生差别。
汪帆举例说,比如纸张干燥这个环节,以前古法造纸用的是土焙墙来干燥纸张,因为要做一面土焙墙,本身就非常繁琐,要许多次不停地夯土,让墙面平整。后来人们就改成了金属焙墙,金属随着年久会产生锈等颗粒,这些颗粒都会渗透到纸张中,损害纸张的生命周期。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