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德三语演绎艺术歌曲,廖昌永:“国外观众更喜欢听我唱中国歌”

图片
5月25日晚,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携手老搭档、国际知名协作钢琴家哈特穆特·霍尔教授在上音歌剧院为申城观众带来了一场“中欧艺术歌曲音乐会”。
曲目选择了意大利、德奥与中国三类意境各异的作品,包含托斯蒂经典的艺术歌曲《最后的歌》《我不再爱你》《忧伤》等5首,又有中国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春思曲》《大江东去》等12首作品,以及马勒艺术歌曲套曲《青年旅人之歌》。
作为意大利作曲家,保罗托斯蒂的作品大多颇具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开场第一首作品《阿布鲁齐的吉他》就是他为好友卡鲁索所创作的一首阿布鲁齐方言作品。随后的四首《我不再爱你》《最后的歌》《忧伤》《玛丽亚》都在描绘不同的爱情命运。浪漫的回忆、永恒的誓言之外,也有悲伤的变故和爱而不得的无奈。
《青年旅人之歌》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一部艺术歌曲套曲,首演于1896年。《当我的爱人婚嫁时》《清晨我走过田野》《我胸藏闪亮的匕首》《我爱人的蓝色明眸》四首歌曲,描写了一个被爱人抛弃的青年,漫无目的外出流浪,寻求安慰。更准确地说,这其实是一部作曲家的自传,反映了马勒当年在卡塞尔剧院任职时与女歌手约翰娜·李希特的爱情纠葛。
图片
2021年是马勒逝世110周年,廖昌永曾在当年11月22日的音乐会上与张国勇指挥的上海音乐学院青年管弦乐团合作过这套歌曲的管弦乐版。在此之前,《青年旅人之歌》是他一直很喜欢却“不太有勇气唱”的作品。“这是他年轻时一次不成功的恋爱,我尽力去感受他的无奈和孤独。‍‍第一首歌就是在‍热闹的婚礼上,他一个人在旁默默看着,承受他失去爱情的失落,‍‍独自哭泣。”廖昌永说。
其实,马勒的作品廖昌永演绎得并不少,包括《亡儿之歌》《大地之歌》等。但在他看来,“马勒的作品充满交响性、歌唱性,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对生命的探索,对生活的哲思。他的音乐具备了超越时代的艺术深度与精神厚度,与我们的时代和人类命运产生共鸣”,诠释起来着实需要一些功力。连张国勇也说,“马勒的作品不是你想演就能轻松驾驭的。”
图片
“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 ,铃儿响叮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德奥音乐和意大利歌曲之外,这次演出还包含了《踏雪寻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大量中国传统歌曲。他们大多来自古诗词,描绘着作者对自然对人生不同的理解和心境。熟悉的旋律响起,会引起观众巨大的情感共鸣。
这次演出曲目中的《玫瑰三愿》也是廖昌永印象深刻的作品。“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叫我留住芳华。”看似是女子祈愿红颜永驻,实则是在借玫瑰之口呐喊,无情的战火和磨难不要摧残我的故土家园。
上世纪20年代,作曲家青主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很多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都成为新中国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教材,引领和推动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这些年来,廖昌永也始终留心中国艺术歌曲的挖掘、整理与推广,曾辗转瑞士、维也纳、德国、芬兰等地唱响中国之声。
图片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这些年在国内外演出,廖昌永喜欢唱四川经典民歌《槐花几时开》。这些带着方言味的歌曲充满中国特色,受到不少国外观众的喜欢,甚至有一次在挪威巡回演出廖昌永还被观众追着跑,“后来才发现他们很喜欢我唱中国歌”。
2019年6月,廖昌永赴德国演出。德国大熊音乐出版社社长尼克·普费弗科恩聆听了廖昌永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后颇受感动。随后,双方商定启动《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国际出版计划。
廖昌永还特地根据大熊出版的国际注音与示范朗读等规范要求,为《玫瑰三愿》配置了能够最大程度准确还原汉语发音的国际音标,希望音标可以帮助全球各国人士字正腔圆地唱好中国歌。
图片
老搭档哈特穆特·霍尔也感慨于这些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从2018年起他就与廖昌永开启了合作,在他的观察中,这些年通过中国艺术歌曲的国际推广,欧洲的观众对用中国语言所讲述的故事深感共鸣,“这就是音乐存在的意义。”
这次上海的演出结束之后,6月10日,两位音乐家还将前往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完成本次音乐会的“双城记”。
1986年,上海就与汉堡结为友好城市。廖昌永说,为了更好地体现交流与互鉴,他在上海和汉堡都选择了一套包含德奥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和意大利歌曲的曲目,希望能够融通中外,让全世界都能感受中国艺术歌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