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嫦娥六号发射时,副总设计师一句话引发美登月阴谋论风波

在讨论今天话题的时候,我们来做一个「思维实验」:
现在如果有某一个国家,假设是美国,宣布其已经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并且开放了全程录像、部分技术资料、带回了火星土壤或者岩石样本,你会不会相信?
几个相当知名、专业、可信的科研团队对录像、技术资料和土壤或者岩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论无法证明这些资料是假的,那么这个思维实验的问题就是:“美国真的已经登陆火星了吗?
在回答这个思维问题之前,我再来问你一个问题:「现在,我用ChatGPT写了一篇文章,然后我亲手进行了润色,把它发表出来,宣布“这篇文章是我亲手写的。
几十名专家用了各种AI生成内容检测工具和人工判断之后,认为无法证明这篇文章是ChatGPT写的,那么“这篇文章真的是我自己写的吗?”」
图片
好了,相信读到这里,朋友们已经了解我对「美国登月到底是真是假」的观点和看法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说回港媒报道。
据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消息称,近期,中国嫦娥六号发射时副总设计师裴照宇的一句模糊话语,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国1969年登月的阴谋论风波。
此次事件不仅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还引发了中国科学界的强烈反应。现在,我将为大家分析这起事件的始末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嫦娥六号发射引发的误会
5月3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在嫦娥六号发射期间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到任务着陆点选择时,似乎在组织语言上出现了困难。他说:“我们没有发现……那个在阿波罗盆地……” 这句话随即被主持人打断,转向了其他话题。
图片
裴照宇提到的“阿波罗盆地”,实际上是指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个大型撞击坑,而嫦娥六号计划的着陆点之一就在这里。
然而,许多网友将“阿波罗盆地”与50多年前美国的阿波罗登月任务联系起来,误认为裴照宇是在暗示没有找到阿波罗任务的遗迹。很快,网络上充斥着“没有发现”和“阿波罗”等关键词的视频,许多用户据此认为美国当年的登月是伪造的。
面对这些「无根据的阴谋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迅速出面澄清,称这些言论是在「某些主义」的浪潮中产生的,但1969年阿波罗登月的证据确凿,包括样本、照片和视频。【笔者按:我本人对科协的观点持保留态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也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腾讯新闻的采访,称裴照宇的言论被过度解读,呼吁网友要基于“确凿证据”进行思考。
图片
“阿波罗任务和阿波罗盆地除了名字相同外,并无其他联系。很明显,裴照宇并没有在直播中说任务是伪造的,”采访文章这样指出。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全国调查,2023年约有14%的中国人口被定义为具备科学素养,相较于2010年的3%有了显著提高。尽管如此,与发达经济体通常超过20%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科学素养仍有提升空间。
独立思考,追求真相
我认为,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面对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裴照宇的话音,被某些媒体“可以解读”,引发了公众的误解和猜疑,这反映了仍然有光大网民在科学素养上存在不足,也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当然,这件事是一个契机,至少引发了广大网友对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进一步认识。
我们要明白,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无数科研人员辛勤工作和大量数据证据基础上的。
图片
无论是1969年的阿波罗登月,还是今天的嫦娥六号任务,都需要我们基于事实和证据去认识和理解。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言论,我们更应该追求真相,而不是轻信谣言。
我还是那个观点,独立思考,从理性和逻辑的角度追求真相,切勿人云亦云,陷入「情绪主义」之中。
我们不信或者相信,都要拿出有理有据的观点,逻辑链清晰的说明,而不是转发一张“已经包浆的图片”或者已经被辟谣过的无稽说法,当成观点,这只会让发言者显得可笑而已。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与挑战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过度解读或误解。
嫦娥六号发射期间,裴照宇的一句话被断章取义,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甚至掀起了一波关于阿波罗登月的阴谋论。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与挑战。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任何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话语都会被迅速放大。其次,网络用户的多样性和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使得一些不实信息容易得到传播和放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甄别和科学传播,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数据,2023年约有14%的中国人口具备科学素养,尽管比2010年的3%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应对网络谣言和误解的重要手段。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指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图片
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避免被谣言和误导信息左右。这次嫦娥六号事件中的阴谋论,正是因为一些网友缺乏科学素养,未能正确理解和分析裴照宇的讲话内容。
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必须从根本上加强科普教育。科普教育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加以重视,更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
在中小学阶段,加强科学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能力。现在各种短视频平台、知识分享平台等等,非常火爆,完全可以依托这些平台,制作和传播更多、更广泛的科学知识节目,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
一些大学或者研究院所,应该鼓励和支持科学家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科普工作【笔者按:最好给点补贴啥的哈哈】,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
稍作小结
最后说几点。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媒体在报道科学事件时,应当尽量做到准确、客观,避免片面或误导性的报道。同时,媒体应当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帮助公众提高科学素养。
公众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也需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盲目跟风。尤其在涉及科学问题时,更应当依赖科学证据,而不是轻信谣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时代中保持清醒,追求真相。
图片
嫦娥六号发射时的一句话引发的阴谋论风波,再次提醒我们:在信息时代,科学素养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信息的挑战,追求科学的真相。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通过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理性和科学的社会环境,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