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的探寻有“鲸”喜!布氏鲸回来了

本周三,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录音师李星宇将不久前在广西采集到的700多条布氏鲸声音进行整理分析,将其声音合成出来,就立即分享给了团队里的其他成员。
船长 赵喆:我一直也没有想到鲸鱼叫声会像牛蛙一样,会是这么一个声音。
图片
布氏鲸,相较于其它鲸,潜水深度浅,容易被人观测。因其张大嘴巴在水面捕食场景,更被戏称为“干饭鲸”。它们不集成大群,北太平洋的布氏鲸类通常单独或2~3头为一群,12头是最大的群。然而因环境劣变,猎捕过度,现数量极少,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图片
录音师 李星宇:之前我自己做尝试的时候,有在美国蒙特雷那边,包括日本冲绳那边,去录过鲸鱼。还是希望中国,在我们本土的海域看到鲸鱼,这对很多人来说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大型鲸类一度被认为在中国大陆沿海已经绝迹。此后,经过连续考察与监测,通过7年间对于布氏鲸的探寻,确认涠洲岛海域成为我国境内近海已知唯一的大型鲸类的稳定栖息地和捕食场所。
图片
广西近海海洋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默:最初的时候我们还猜测是不是迷路或者偶尔进来的。一直到2018年,我们通过岛上的渔民问卷调查,通过我们自己的调查,还有渔民跟布氏鲸之间的一些关系和故事,所以我们相信在布氏鲸在这片海域是一直都存在。
2017年开始,广西科学院、中科院水生所和北部湾大学组成的广西北部湾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组,并由陈默牵头“布氏鲸基线调查行动”。虽然确定了布氏鲸的活动范围,但是对于布氏鲸的其它习性以及声音资料相当稀少。与以往的科研考察不同,今年这次主要是对布氏鲸的声音进行记录,作为日后长期分析布氏鲸生活的支撑。
图片
涠洲岛海域的是近岸型布氏鲸。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布氏鲸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在天气暖和、风平浪静的日子最适宜寻鲸。空中盘旋聚集的海鸥群是最显著的信号——每当布氏鲸出水换气时,海鸥会立刻蜂拥而上,试图从鱼群中“捡漏”。
录音师 李星宇:我们这次刚好是在他们捕食的一个季节。所以我们在它捕食的时候,录到大量它们声音交流的信号。
图片
随着媒体上关于布氏鲸的视频数次登上热搜,“出海观鲸”一跃成为涠洲岛旅游的热点项目,进入大众视野。
广西近海海洋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默:岛上观鲸的旅游主要以小的游艇、大的观鲸船两种方式。对于布氏鲸影响可能会有一些,尤其是在很多船只去追逐一头鲸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布氏鲸的这种应激的反应。可能会影响它的捕食,甚至影响它的育幼、交配等等,这种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图片
许多游客都想拍到近距离的照片,就得往前冲,而鲸鱼又游得很浅,很容易被伤到。在开展布氏鲸研究之余,陈默所在的广西科学院和中科院水生所团队经常举办公共活动,参考国际经验,向从业人员和游客普及科学观鲸知识,在出海天气、噪声控制、船速、距离等方面制定公约规范。
广西近海海洋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默:我们每次出海,每次看到这些鲸的时候都会给我们心情上面带来愉悦。这些生物跟着我们在整个地球上面生活,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感觉有责任和义务要保护好这样的生物多样性。
编导丨石明阳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