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收入最高达万元!济南本地小龙虾养殖户探索“鹅藕虾混养”新模式

济南市天桥区小月牙坝村,位于黄河百里公园北岸,紧邻美丽的龙湖生态湿地。在村头绿树成荫的堤岸上,农人们戴着草帽正吆喝着售卖新采摘的蒲菜。顺着堤岸往西走,穿过生机盎然的小月牙坝村,一块块水田相接的藕塘映入眼帘。
5月25日清晨,夏日少有的凉爽空气中裹挟着荷香。穿过一条狭长的沙土路,便来到翟明胜的小龙虾养殖塘口。黝黑的翟明胜,站在白色塑钢活动板房门口热情地挥手。在这里有3个板房、4个荷塘、一辆小三轮车、2000只鹅和满池的小龙虾。
图片
济南虾农本就不多,翟明胜是其中一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当地他的养殖规模也能排到前列。今年是他养虾的第10个年头。
这些年,从学习养殖到替别人养殖,再到自己当上“虾塘主”,他目睹了小龙虾养殖业一点点的进步,也在探索适合当地水资源的小龙虾养殖技术。现如今,翟明胜的荷塘一亩虾的收入最高达上万元。虽然辛苦,但他干劲儿十足,探寻着“虾经济”和美丽乡村的有机结合。“下一步打算开个集垂钓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家乐,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荷塘月色’。”
忙碌起来凌晨打手电收虾,亩产预计收入过万元
翟明胜的水塘被分割成4块不均等的“水田”,小则几亩,大则几十亩,水深1米5左右。水田上隔一段就扎着一个虾笼,虾笼一节节连成串,只有上面几节露出水面。看似风平浪静的水面上,摇曳着荷叶和浮萍,里面藏着成千上万的小龙虾。
5月25日上午,身穿雨裤的翟明胜在藕塘里忙碌着收网。他熟练地将一个个地笼取下,解开笼结,再轻抖几下,一只只色泽鲜亮、健硕肥美的小龙虾便落入筐中。
图片
“这片虾塘里大约放了150个虾笼。”翟明胜说,忙的时候,凌晨就开始起来收虾。打着电筒、推着小船,一个笼子一个笼子收过去。小龙虾习性使然,会钻进笼里聚集在底部。“根据产量不同,收虾笼间隔的时间也不同,有的三五天一次,有的会更长。”翟明胜说。
图片
进入7月,虾塘里的藕到了丰收的季节,会再收一批小龙虾。进入10月后,小龙虾和藕都收得差不多了,他们就会换水、养肥,让小龙虾自由打洞、产卵,不再打捞。直到来年春节后,开始“抢早”收第一批小龙虾。“虾苗上市越早价格越高,这样可以赶在南方虾大量上市前,卖个好价。”翟明胜说。
“我养殖的小龙虾品质好、干净皮薄、肉饱满,很受市场欢迎,不愁销路。”翟明胜拿起一只足有一两多重的红壳青爪小龙虾,喜笑颜开地展示。他介绍道,“我们都是向固定客户直接供货,经常是供不应求。今年平均一亩产能近500斤,预计每亩收入最高可达1万元。”
“虾比别人养得好就是成功” 探索“鹅+藕+小龙虾”混养新模式
虾养得好离不开对养殖技术的精准把控。
站在田垄边,翟明胜介绍他探索的小龙虾混养新模式:“我们采用‘鹅藕虾共作’的养殖方式,在鹅体内发酵4小时的食物排泄到藕池,可以成为小龙虾的有机饲料,小龙虾为莲藕除虫,其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荷叶也能够为小龙虾生长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还可躲避鸟类等天敌,同时也使莲藕在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实现绿色化生产。”翟明胜介绍,这样一年里,藕塘可以收获鹅蛋、有机莲藕和链子,春季和夏季共收获两茬成虾,来年春季还可收获一茬虾苗。在套养时,翟明胜还增加了黑鱼苗、鳗鱼苗,使得一水多收,实现生态共赢。
图片
“虾子比别人养得要大、品质要好、卖得要多,我觉得这就是成功。”对于养肥小龙虾,翟明胜有着自己的经验,他说,要定期调理水质和改善底部环境,每半月使用菌和肥水,阴天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盐度和有益菌,调节小龙虾肠道,保证小龙虾的营养均衡。
“虾塘主”的畅想:开启“养殖+娱乐”的经营模式
翟明胜今年50岁出头。年轻时,他也曾在外地闯荡,后来结婚生子,便回到了家乡。最初,他做建筑工程承包工作,后来机缘巧合在济宁鱼台干工程,嗅到了小龙虾产业的商机,跟当地养殖户学起小龙虾养殖技术,这一养便是10年。
图片
直到2023年,翟明胜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虾塘,于是跟两个朋友一起回到济南,承包了60亩水塘,引进了优质虾苗,开启了“虾塘主”营生。在养小龙虾之余,翟明胜还经营着沙场,兼职干着地暖回填工程。但无论多么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每半个月回老家一次,看望自己年迈的母亲。
对于未来,翟明胜有个美好的畅想,他计划再开一家农家乐,探索“养殖+娱乐”的经营模式,提供钓龙虾、吃龙虾、采摘、炖大鹅等一条龙服务。翟明胜本身是一个爱好美食的人,除了对小龙虾养殖比较自信,钻研小龙虾烹饪也很多年了。他笑称,自己做的“麻小”回味无穷,吃过就忘不掉的。
塘坎两侧还种了两排香水梨,放眼望去成片的树荫下,时不时有水鸟飞过。艳阳荷香,一笼笼活蹦乱跳的鲜虾跳出水面的平静,也“蹦”出虾农们火红的明天。
记者:赵珊珊 摄影:王汗冰 摄像:王汗冰 剪辑:徐超 编辑:吕冰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