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拆卡”上瘾,究竟是谁的责任?

图片
□杜瑞俊(山西大学)
上万人深夜围观的拆卡直播成为了直播届的新宠,在这类直播间里主播使用同样的话术,拆卡的玩法也都是主播将各种IP卡牌摆放在亚克力架子上,然后用剪刀熟练地拆开包装,按照稀有等级将卡片码放整齐,拆除稀有卡后还会有主播与弹幕提供情绪价值,整个过程不过几十秒,这一流畅的操作吸引了许多看客。
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了解到,小卡还有其相关的社群,而社群中估算大概有70%到80%的成员为未成年人,小卡的线下交易市场基本上都是18岁以下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
在这些直播间会立有“未成年人禁止购买,拆后不退不换”的纸牌,主播在给消费者拆之前还会说扣“已成年拆”,消费者将“已成年拆”扣在公屏上后主播立即拆卡,并不会对消费者身份进行有效核实。但是事实上这些操作都无法将未成年消费者拒之门外,而主播以上行为只是对责任的推卸。由于其“盲盒经济”的属性,“拆后不退不换”按照市场规则来说也是常理,但是这些“小卡”中最受吹捧的角色“小马宝莉”主要针对的消费者就是未成年人。
正常情况下,未成年人用零花钱少量购买小卡是正常现象。然而,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可能对这种消费产生成瘾性。在某些情况下,未成年人可能会盗用家长的支付密码,在家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大额度的消费。
不少未成年人甚至也做起了拆卡主播,在某短视频平台,某未成年主播有近60万的粉丝,总获赞超过800万,还开有橱窗,而这类博主并不是个例。2022年出台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对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做出了严格规定,网站平台应加强主播账号注册审核管理,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很显然平台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通过平台与主播的拦截阻挡未成年人购买小卡,是治标不治本的。网络监管存在滞后性,但网络中各种新奇玩法更新迭代却十分快,因此只有从未成年人价值观培养入手,才能解决如此困境。存在上述情况,家长也有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这说明了家庭监管与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对未成年人来说,真正的保护,不是阻止他们接触网络与外界,而是应该为其营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促进其积极兴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