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遇见《诗经》,一场跨越千年的“诗乐对话”在广图上演

5月25日上午,一场古朴幽雅的诗经弦歌演出在广州图书馆上演。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与五经之一的《诗经》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诗乐对话”。活动举办“琴咏诗经——古琴弦歌”分享会,邀请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向听众分享他原创的九首《诗经》弦歌作品。
图片
展现《诗经》与古琴的深厚内涵
“琴咏诗经——古琴弦歌”分享会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前来。其中,大部分听众都是有一定基础的古琴爱好者,趁着周末前来观摩学习古琴艺术;还有数名年轻的大学生现场领票入场,想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诗乐文化;此外,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近距离感受传统礼乐的熏陶。
弦歌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琴弦歌也称为“琴歌”,《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的琴歌总集。
活动通过“弦歌艺术之今昔”“《诗经》里的古琴”“《诗经》弦歌作品演奏分享”三部分,呈现“风”“雅”中的名篇,将《诗经》和古琴的深厚内涵一一展现。
图片
古琴与《诗经》的融合,并非初遇,而是一场时隔2500年的重逢。谢东笑介绍:“古代有句话说‘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就是说《诗经》的305篇,孔子都可以用琴来弹唱的。儒家的六艺当中的‘乐’就有用琴,也有用瑟弹唱诗经这样的一种传承。”
《诗经》与古琴的渊源甚久,关于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关雎》《鹿鸣》《女曰鸡鸣》《常棣》《鼓钟》等多首篇章,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些诗句里,都活跃着古琴的身影,说明至少在周朝时期,古琴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艺术大咖现场演绎优美双琴弦歌
本次活动的表演分享部分,谢东笑选取了《风雨》《木瓜》《蒹葭》《击鼓》《采薇》《淇奧》六首诗篇,与琴师姚南作双琴弦歌的展示。
沉厚幽雅的清音自两位琴师的指尖流泻而出,伴随着旋律优美的咏唱,令在场听众如痴如醉,仿佛穿越三千年前的时空,置身于耕田织布、鸡犬相闻的社会图景中。
图片
曲毕,谢东笑还向听众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他认为,《诗经》弦歌的创作,应当注重古琴音乐与诗韵的融合。例如《蒹葭》,运用了“依字行腔”的技巧,意为按照字的读音来发展音乐,而《蒹葭》落在水中,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讲求以五音对应五行的意象,其中的羽音对应“水”,所以这首琴曲以羽音作为核心音来编曲。谢东笑在音乐编创上的设计与考量,充分体现了诗歌内容与音乐形式的深度融合。
谢东笑提到,弦歌这种音乐形式,在《周礼》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它通过弹琴,唱歌等形式,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最终实现修身理性,教化民众的功用,历代古琴弦歌都有其时代特点,可以从中窥见古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感情。谢东笑以《关雎》《鹿鸣》为例,对比了古人与今人在音乐创作上的异同之处,以此说明弦歌作品的艺术特点。
图片
在互动环节,有听众提问:“《诗经》弦歌都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谢东笑与听众分享了《采薇》的创作经历:“我和夫人在行车聊天时,聊着哼着旋律自然而然就出来了。音乐来自于生活。”
多种艺术形式配套活动同步开展
适逢5月心理健康月,一系列配套活动在广州图书馆开展,带领读者来一场心灵疗愈之旅。
其中,多国语言翻译的《诗经》文献展在广州图书馆南六楼中庭展开,让大众感受到多维度的文学之美。诗词弦歌分享会将于6月8日在南六楼多功能播映室举办,该活动从《诗经》弦歌启航,扩展创作与表演,体现文化传承的力量。治愈电影鉴赏在南六楼多功能播映室展映,借力情节配乐等氛围,认识更完整的自我。
此外,从5月25日至6月7日,广州图书馆北八楼创客空间将每天举办缠绕画创作体验,读者可以观看“艺术周末”专家志愿者的授课视频自由发挥,在绘画中远离喧嚣,在艺术疗愈中放松身心。广州图书馆在丰富多元的活动中讲好中华传统故事,将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相结合,令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其净化心灵的艺术美学品格。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曹翘楚 邓艺 姜力暄
图 |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