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如何守住家产?避免个人能力对家族的影响

不久前,有人遇到王思聪在日本排队办签证。有人表示惊讶:王思聪还要亲力亲为排队?花点钱找一个行政书士就可以代办了啊。
王思聪亲力亲为为什么引起关注?有人复盘王思聪创业过程,认为王思聪创办熊猫直播平台时,虽然名为CEO,但人经常不在公司,公司运营基本交给创始团队。后来发现情况不对,却还是没有亲力亲为,而是从外面请了庄明浩帮他管理。所以这一次他排队办签证,才引人关注。
不亲力亲为是企业家大忌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过,为什么是老板出资并享受企业利润,而员工只拿工资奖金?这是因为,老板是否尽力发挥企业家精神,无法量化,外部人很难监督考核,但员工的工作相对容易量化,比较好监督考核。所以,市场安排,老板出资并承担风险,这样就逼得他自己监督自己,而员工则需要老板来监督。如果老板不亲力亲为,那就很难监督员工。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看,老板不亲力亲为,那一定会有人利用企业的漏洞来为自己谋取最大化利益。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还在读大学时,就用课余帮别人写程序赚来的24万元钱,在学校门外开了一个小饭店。那是刘强东首次创业,没有经验。他完全放手,最后却发现,饭店钱都快亏完了。他查账也查不出问题。有个服务员好心告诉他:你这饭店别开了,你看厨师和前台都谈上恋爱了,你怎么查得出问题?这一次创业失败让刘强东深刻体会到,人性就是如此。老板不亲力亲为,出了问题,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再看大企业,腾讯也好,阿里也好,顺丰也好,都曾多次发起内部行动,核查管理层贪占公司钱财的问题。网易的丁磊曾经规定,1万元以上的支出都要他亲自签字。有一次,有个摄影师申请买一个器材,丁磊跟他说,几千块钱的器材也很好用,没必要买1万多的。
其次,老板不亲力亲为,容易被员工架空权力。
历史规律表明,办事就是权力。例如《水浒》中,每当晁盖想亲自领兵,宋江就说:“哥哥是山寨之主,岂可轻动!小弟带人去办这事就行了。”时间长了,晁盖基本失去了管理梁山泊的所有权力。《红楼梦》中,贾政去当地方官,由于不懂业务,就让手下去办事,结果手下架空了他,最后连累他丢了官。汉代的刺史、明代的巡抚,都曾经是朝廷派到地方办事的临时性职位,但办事时间一长,这些官职就变成了手握大权的地方诸侯。
再次,企业家亲力亲为才能保证业务顺利发展。
和王思聪这样的富二代相反,第一代企业家基本通过亲力亲为,保持对公司业务的敏感性。例如,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早年亲自装成女孩在QQ聊天室陪用户聊天。即便后来腾讯成了巨无霸企业,马化腾也还是经常亲力亲为。他甚至会半夜打电话关注某条新闻的修改。
网易创始人丁磊更是特别重视亲力亲为。丁磊早年也曾经甩手给黎景辉管理团队,但网易的技术员工都说管理团队瞎花钱。后来问题无法收拾,丁磊不得不开掉管理团队,自己亲自上,才扭转网易的颓势。网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游戏业务,新闻业务收入占比不大,但丁磊经常看网易新闻,并告诉主编,哪条新闻做得好,哪条新闻做得不好。
当然了,企业家亲力亲为不等于掌控一切。企业家也不可能做到掌控一切。对于企业家来说,既要懂得授权,又要懂得亲力亲为,尤其要把握住核心权力。
富二代如何守住家产?
经过市场经济多年的洗礼,其实大家也看明白了,对于富二代来说,单单吃喝玩乐败不光家产,烂赌、吸毒、瞎折腾、瞎投资才会败光家产。
曾经的山西首富、富二代李兆会之所以败光家产,是因为他曾经留学学习金融学,在他父亲李海仓去世后,他没有兴趣亲力亲为经营父亲的企业,而是觉得搞金融赚钱更快,结果在搞金融期货时败光了家产。
大家认为,富二代有了创业失败的经历,深刻认识到自己不是办企业那块料,以后不折腾了,每天吃喝玩乐泡网红,肯定就不会败光家产了。
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有“有限责任”的设计。有限责任企业是独立法人,企业家以出资额承担债务责任,只要是合法经营,即便企业破产,企业家也不需要掏自己的家底。但是现实中,很多企业家还是会忍不住掏家底救企业,因为那毕竟是自己的心血结晶。有的企业家救成功了,有的企业家越救,搭进去越多。
张维迎说过,在市场经济中,富豪榜就像酒店,里面住满了人,但住客都是来来往往的。
这是因为,企业家精神是无法父子相传的。所谓企业家,就是靠对市场的敏感来投资并承担投资风险的人。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培训来掌握,但企业家精神是没有办法通过学校培训来掌握的。富一代言传身教也不行。所以,富二代不能守成是常见现象。
当然,人们也看到,有些家族确实富了好几代,这又怎么解释呢?那是因为,那些家族做了一些安排,来避免个人能力对家族的影响。例如李嘉诚家族,业务中很多是经营收益较稳定、风险较低的码头等基础设施,这样对后代的个人能力要求就相对低一些了。又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主要是通过信托基金设计,来保障家族长期富足。
现代企业制度里那些为企业家传承财富而考虑的制度设计,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潜力。只要富二代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善守财富,善用制度,是有很大可能长期富下去的。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邓新华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