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地”化零为整 高标准田块提质升级

5月,阳光洒在平整的土地上,一台台拖拉机正忙碌地工作,起垄、移栽、盖膜“一气呵成”。这是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吕合镇高标准基本烟田春耕生产的情景,也是机械化全程作业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
安勺村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原本的地块以小梯田为主,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需求。
图片
吕合镇回龙村委会高标准农田。吴文杰摄
聚小变大 凹凸变平
为进一步稳定提升耕地质量,破解制约农业发展难题,安勺村紧紧抓住高标准烟田建设机遇,以政府组织牵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1650亩,对土地和及机耕路进行综合整治。
“我们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建设机耕路,建设沟渠、水池,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相配套’的农业生产格局,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楚雄市烟草专卖局基础建设办公室沙子琦说。
在吕合镇高标准基本烟田改造中,村委会将“补丁地”聚成一块田,实现“小田变大田”,单块格田面积重新规划,一般为2—15亩,田地适应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需要,同时结合土壤翻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烟稻轮作等综合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增强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这块田地以前‘西高东低’,东边涝西边旱,遇到大雨天,田地进水容易出水困难,农作物很容易‘田涝’。”安勺四组小组长王天毅说。
土地通过进一步改造,田块高低落差减小,地块平整了;田埂减少,东涝西旱不再出现了,机器进田更方便了。
“不仅避免了‘田涝’问题,水稻田也不会一半水多,一半没水了。”王天毅说。
减工降本 技术增效
强化宜机化改造,降低农户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初衷。
“没有改造前,地块小、地块分散,我们这块田地是牛进得来,‘铁牛’进不来,农机应用不是很方便。”王天毅说。
目前,高标准基本烟田通过农机调配整合,推进整地、起垄、打塘、覆膜、中耕、植保环节机械化作业率100%,实现亩均用工数减至18个以内,通过连片集中作业,在整体环节农机作业服务费用由120元每亩降到80元每亩。
吕合镇安勺二组的李翠今年种了80亩烤烟,在烟草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配合着高标准基本烟田的管网设施,李翠使用了膜下小苗移栽和滴灌技术,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其节省了工钱。
“和以往普通种植相比,虽然都是地膜覆盖,但通过‘膜下小苗+滴灌’措施,一亩就省去二个工,按照农忙100元的工价算80亩就可以节省1.6万元。”李翠说道。
水肥一体化工程,自动将水精准滴在每一棵烟苗的根部,每亩可减少浇水用工2个,用水量实现了原来1亩用的水现在供3亩用,一次投入用两季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富了小家 强了大家
高标准基本烟田改造,既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又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
“今年,我承包的30多亩高标准基本烟田,烟后我家计划种植青豌豆、青蚕豆。”种植大户周啟辉说。
周啟辉只是高标准基本烟田上一户农户的缩影。由村组统一规划烟后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让种粮农民有粮收、有钱赚。通过引导老百姓实施烤烟—农经作物—水稻等轮作,增加水稻等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2024年,安勺村计划种植烟后青豌豆1000亩、青蚕豆550亩、羊肚菌100亩,构建大春种烤烟、小春种粮豆的粮烟种植模式,预计每亩平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
“好田带来好收成!高标准基本烟田的土地流转也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回龙村委会主任李纯聪说。
由回龙村委会向安勺村民小组农户统一进行土地流转,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并反租倒包给种植大户,村委会每年收取700元/亩租金,其中600元支付土地流转费、50元作为组织管理费、50元作为设施管护费,在固化产业稳定发展和设施正常使用的同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5月的安勺村阳光明媚,农机作业的轰鸣声,村民忙碌的身影,汇成一曲春耕生产的“交响乐”。(张筱蕾)
来源:楚雄州烟草专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