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险”“奇”传承500余年 资阳堪嘉红莲高台狮舞10米高空起舞丨文化资阳②

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如果没有和舞狮结缘,傅强或许将一直从事理发这项职业。
傅强来自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堪嘉镇,当地自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流传至今的堪嘉红莲高台狮舞,以高、险、奇等特点著称。12张方木桌,搭成10米高左右的“桌塔”,最顶一张木桌翻转四脚朝天,舞狮者自下盘旋而上,在四根桌脚之上,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立桩动作表演。2013年,堪嘉红莲高台狮舞被列为资阳市级非遗项目。
图片
今年5月19日,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非遗点亮乡村”展演活动中,高台狮舞亮相。
如今,1985年出生的傅强已是该项目第四代传人。5月24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堪嘉镇,实地探寻高台狮舞的故事。
独具特色 高险奇传承500余年
堪嘉镇距资阳城区40多公里,与内江资中县接壤,傅强就居住在场镇上,大门处还悬挂着“高台狮舞”的牌匾。
“我们从小就看过舞狮,这边有这方面的传统。”与傅强的对话是在他与妻子经营的理发店里开始。
据1993年《资阳县志》记载,当地民间流行狮舞、龙灯等,1985年春节,各区乡狮灯队伍来县会演,高台狮子一举夺魁。
图片
傅强与狮舞队成员正在练习。
“这里的高台狮子即高台狮舞。”傅强提到,堪嘉红莲高台狮舞源于明朝成化年间,当地的刘姓族人清明时节为祈福纳祥、驱魔辟邪而表演的一种狮舞,当时称为地浪狮舞。
1537年,时任资阳知县卢湘修建城隍庙万年戏台,开创庙戏先河。而到了清朝,庙戏的兴盛形成了川剧著名的“资阳河”流派。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艺术需求,狮舞借助川剧庙戏的兴盛,从清明祈福走向民间表演。随着观众越来越高的口味和要求,地浪狮舞渐渐演变为武阵狮舞也即高台狮舞。
图片
堪嘉红莲高台狮舞十二高台演出。(资料图)
傅强解释说,堪嘉红莲高台狮舞分为地狮、平台、五台、十二高台四大类,一般12人表演。角色包括:打灯、狮头、狮尾、沙和尚、孙猴子、土地菩萨和锣鼓队(有大锣、小锣、堂鼓等)等。其中,十二高台最具代表性,以高、险、奇著称,最受观众欢迎。其特点是将12张八仙桌搭成8层塔状高台,高约10米,顶部桌子倒立成四脚朝天状,舞狮团队要一路表演上塔顶,惊险刺激。
表演时,两个舞狮人在桌子的四个脚上做各种惊险动作:金鸡独立、双龙抱柱、海底捞月、雄狮卧睡、单背倒立等。每次表演都无任何保护措施,让观众心跳。
特别拍档 理发师携手面馆师傅
与舞狮结缘始于2003年,傅强回到堪嘉镇开了一家理发店。闲暇之余,他跟着当时高台狮舞队的李绍华、周生虎两位师傅跑前跑后,并渐渐迷上这项民间技艺。
“那个时候整个狮舞队以老年人居多,最年轻的都有四十多岁了。”2007年,傅强正式拜最年轻的李绍华为师,开始系统学习高台狮舞的一招一式。时年22岁的他,虽然已经过了基本功训练的黄金年龄,但他克服困难,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学艺3年后顺利出师。
“整个学习是3年,但从地上走上木桌,仅仅是一张木桌就花费2年。”傅强说,地面上和木桌上完全是两回事,桌上控制平衡更难,“那时候有空就练,一天下来整个手臂都是痛的,双腿完全不能蹲下,摔伤、扭伤是常有的事。”
图片
傅强。
此后,傅强逐渐成为狮舞队的担当,其带队先后受邀到成都、内江、安岳等地表演,最高峰时一年有60多场。
“我们整个队伍各行各业的都有,大家都把舞狮当成一门爱好在做。”傅强说,因为狮舞表演不是随时都有,不忙的时候就要回归各自工作。
图片
傅强与杨刚正在练习舞狮,两人一人负责狮头,一人负责狮尾。
同样也是80后的杨刚,经营的面馆位于傅强理发店的斜对面,他从2017年开始跟着学习舞狮。“我老婆是堪嘉镇的,到这来后耳濡目染之下就喜欢上了。”杨刚比傅强身材高大一些,两人一人负责狮头,一人负责狮尾,配合相当默契。
杨刚分享说,因为同样也是半路出家,前期训练让他有些苦不堪言,一度想过放弃。“比如说有些动作要把舞狮头那个人举起来,坐在我的头上或肩膀上,最开始练习后,双手根本举不起来了。”
传承创新 民间+官方共同出力
2013年,堪嘉红莲高台狮舞因影响广泛,脉络清晰,独具特色,被资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傅强成为第四代传承人。
采访之余,记者注意到,傅强专门腾出两间房存放狮舞所需的道具,“像过去搭台的方桌全靠借,现在专门定做了24张,狮头这些也是网上专门买的。”除了道具齐全,外出演出时,傅强的家人也参与到舞狮行当中,其父亲会帮忙扮演“沙和尚”等角色,而妻子有时也会参与敲锣打鼓。
“我现在最关心的还是传承创新。”近年来,除了民间演出外,傅强还带队代表资阳前往南充、巴中等地,参加各种官方组织的活动,让他收获颇丰。
图片
傅强与其父亲(右)、两个儿子演出合影。(资料图)
傅强坦言,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目前,他先后收了杨刚等十余名徒弟,能长期跟队演出的有6-7人,年龄结构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我两个儿子也在学习舞狮,现在因为学业,只能进行简单的表演,后面看他们的选择。”
另一边,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为保护传承“高台狮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堪嘉镇修建高台狮舞传承基地,吸纳辖区内高台狮舞传承人组成非遗文化深入交流团,以点带面扩大文化影响,在集思广益中焕发非遗文化新活力。
图片
雁江区堪嘉镇。
同时,通过“互联网+非遗”“文化+非遗”模式,依托微信平台、抖音直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三关爱”“送文化下乡”等主题活动,广泛征集各行各业群众意见,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在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扩大非遗影响力,打响高台狮舞“礼、义、智、勇”文化品牌。
除此之外,当地还结合历史典故、名人事迹、廉政教育等,常态化开展非遗入学校、入企业、入村(居)等高台狮舞入“俗”活动,将狮舞文化融入学生课堂和群众生活,开设非遗兴趣班,非遗良性传承机制初步建成。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