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万字智能小说《天命使徒》发布 AI让“人人皆可写长篇”

你能想象今后写小说像唱卡拉OK一样可以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创作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昨天,国内首部采用“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方式完成的人机融合式文学作品、超过百万字的智能小说《天命使徒》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行。《天命使徒》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带领团队创作,在接受专访时王峰提及,在此基础上,团队计划于年底推出一个人工智能写作平台“卧龙”,为公众提供自动写作服务,“人人皆可写长篇小说”成为可能。
图片
“我的动力愿景是想改变网络小说。一个勤奋的网络写手写作100万字的小说约需要一年,通过机写方案,完成这一体量的作品大约一个半月,下一步计划将这个时间缩短为两至三周。人工智能写作小说文风相对稳定,未来的目标是让人工小说文风向现有小说文风靠近,甚至可以模拟人类作家文风。目前人工智能写出来的小说还是能够分辨出来。”身为文学教授的王峰说。他的团队中有三位计算机学科教授,一位计算机工程师,一位数学教授。
作家学者就AI小说创作中的版权问题、伦理道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提出,在感受AI给文学带来新可能性的同时,还需关注这一新产物的不完善之处。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孙晓忠表示,人工智能小说如何回应与现实的关系,以及AI语言本身的透明化、书面性过强等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同时,他们也呼吁业界和学术界加强合作,从这次AI参与文学的“智能小说”,到其他诸多艺术领域中的运用与思考,都是以技术为导向的艺术生产方式的新突破。
华师大终身教授、作家王晓玉对人工智能写作表示了积极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在文学和传播之间的新质生产力的开创,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焦虑也终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被消除。
王峰教授团队计划缩短创作时间,通过优化算法和提高模型性能,让人工智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作品的创作同时,让智能小说更具个性和魅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他们将撰写大量提示词,为智能小说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其次,团队将优化提示词的结构和质量,使其更加符合文学创作的需要。此外,他们还将对大模型进行微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故事叙述的连贯性。
王峰透露,即将推出的“卧龙”平台将汇集大量的创意和素材资源,让用户能够轻松地进行长篇小说创作。通过人机融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对长篇小说写作感兴趣的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这个平台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文学创作的普及和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人工智能会不会影响传统写作?王峰的回答是,若要达到一个中等作家的水平,人工智能还至少需要十年的学习时间。
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小说专业委员会、新华传媒·新华连锁协办。(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