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在巡逻路上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李 波 马 军
初夏,喜马拉雅山脉晨曦微露。在“虎口崖”前,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军医郑宗钊跪在乱石堆上,不停地揉搓按压着战士储溢的右脚。由于长时间负重行军,初次参加巡逻的储溢,脚部出现痉挛麻木症状,无法继续前行。经郑宗钊积极治疗,储溢的右脚恢复了知觉。
像这样在巡逻路上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郑宗钊已经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每一次,都让他更坚定了守护在这里的初心。
2008年夏天,即将从原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的郑宗钊,毫不犹豫地提交了到西藏墨脱守防的申请。他说:“那里更需要我。”
当时,墨脱还没有通公路。郑宗钊至今记得,在进入墨脱的上百公里山路上,他和同批毕业的新排长们徒步走了3天。当郑宗钊终于来到“墨脱戍边模范营”时,发现这里的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艰苦:医疗设备有限,没有充足的药品,许多救治手段难以实施;一旦遇到重大疾病,必须背上病人想方设法翻越多雄拉雪山,前往林芝就诊。
为了能够更好地诊治墨脱军民遇到的病情,郑宗钊用半年时间走遍墨脱10余个自然村,了解驻地军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向有经验的当地医生请教防治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仔细研究,他先后摸索出疟疾、恙虫病等多种驻地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墨脱的门巴族和珞巴族群众,对部队十分信赖。许多人会走很远的山路,来到“墨脱戍边模范营”找军医看病。这份信任,对郑宗钊来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专业知识守护好官兵和驻地群众的健康。
墨脱那些长长的巡逻路,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是边防官兵年复一年用脚踩出来的。这些其实根本称不上路的巡逻路,是郑宗钊心中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巡逻路上,爬雪山、攀崖壁、钻密林,遇到毒虫侵袭,是常有的事情,有时还会面临雪崩、塌方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但是郑宗钊每次都争着要去。他经常说:“作为一名边防军医,如果不能在艰险的巡逻路上为官兵提供保障,那就是最大的不称职。”
一次,排长平措扎西执行巡逻任务时,被突然爆发的泥石流卷下悬崖,造成全身多处外伤、腰椎骨折。郑宗钊闻讯,立即组织救治小组带着担架奔赴现场,为平措扎西实施急救。为避免平措扎西病情加重导致瘫痪,郑宗钊用自制器材对患者的腰椎进行固定。为防止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郑宗钊每天坚持为平措扎西做功能性理疗。2个月后,平措扎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还有一次,战士高超突发高原肺水肿。在用雨衣、塑料布和树枝搭起的简易抢救室里,郑宗钊拆下听诊器的软管,吸出了堵在高超喉管里的血痰,一直坚持到救援直升机到来。
坚守时间越长,越感到本领恐慌。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官兵服务,郑宗钊决定继续深造。
2012年8月,在“墨脱戍边模范营”门口,战士们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献给刚刚考上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的郑宗钊。看着战友们纯真的笑容,郑宗钊默默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还要回到这里。
3年后,研究生毕业的郑宗钊婉拒了多家医院抛来的橄榄枝,选择再次回到墨脱。一回到连队,郑宗钊便主动跟随任务分队来到雪山深处的无人区,一守就是两年时间。在那里,他还实施了一场艰难的手术。
那天,战士段金利用油锯给连队锯柴火。突然,树枝卷入油锯链条,油锯不受控制地弹跳起来。段金利来不及躲闪,右手无名指、中指和食指被锯伤,深处可以看到指骨,急需进行缝合手术。可是,受伤手指表皮遇冷变得僵硬,手术缝合针很难穿透,稍一用力,伤口就撕裂出血。郑宗钊只好边缝合,边用棉签止血。整整用了3个多小时,郑宗钊才成功完成缝合手术。住院治疗40多天后,段金利受伤的手指功能基本恢复。后来,段金利逢人就说,要是没有郑军医及时处理,自己的手指就保不住了。
群山,巡逻路,可爱的战友……站在林海深处的边防连队营房前,郑宗钊眺望着遥远的南迦巴瓦峰,目光坚定。
前两年,团里考虑到郑宗钊年龄渐长,决定将他调回团部担任卫生连连长。得知消息后,郑宗钊主动找到领导,表达了希望继续坚守墨脱的心愿。
面对大家的不解,郑宗钊讲起刚来连队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他第一次背着20多公斤重的装备和物资走上边防巡逻路。在他疲惫不堪时,战友们伸过一双双手,接过他携带的干粮和枪支;晚上,在宿营地的篝火旁,又是战友们主动把最靠近火堆的位置,留给了他。那一刻,郑宗钊的内心被感动和温暖填得满满的。他喜欢墨脱的巡逻路,喜欢山林里的一草一木,更喜欢和战友们一起守卫边防的岁月。
雪山无语,坚守无声。收拾好药品,郑宗钊背上背囊,又一次和战友们踏上了边防巡逻路。这条巡逻路穿过密林、沼泽,伸向远方的雪山……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