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井冈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吕先起
图片
近日,电影《井冈星火》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片由中央党校影视中心、江西电影制片厂、吉安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依托井冈山革命斗争史,讲述了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坚定革命信念,依靠群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建党、建军、建政新道路的革命故事。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该片通过诸多细节展现这一精神内涵。如官兵靠吃野菜维持生存,何挺颖带领的连队从未出现过逃兵现象,因为他们连队有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能够做好战士思想工作,他们喊出“跟我冲”的战斗口号,让战士明白这场仗为谁而打。党组织视每一名战士为兄弟姐妹,将连队打造成团结互助的战斗堡垒。毛泽东肯定了何挺颖的做法,并进一步要求班班有党员,各排有党小组,支部建在连上。他指出,不管遭受到什么挫折,损失多么惨重,也要相信:人民军队总能从暂时的失利中恢复过来,革命的星星之火,总会呈燎原之势。
该片叙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群众,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探索历程。一方面,毛泽东提出成立士兵委员会,在军队实行民主制度。他认为,革命者是靠阶级觉悟参加革命,靠自觉自愿遵守革命纪律。毛泽东提出,当时部队的突出问题是杂乱无章,要求缩师为团,使部队更为精干,同时改变因革命失利而产生的挫折情绪。另一方面,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制定并实施土地法,将土地分发给农民,调动农民参与革命斗争的积极性。片中,毛泽东向贺子珍分享他的调查收获: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土地革命就无法展开;没有土地革命,就很难建设巩固根据地;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后方和依托;群众工作做好了,革命工作也就有了根基。
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有一面鲜艳的红旗始终屹立不倒,红旗是战士们的精神动力。片中,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手拿红旗对战士马奕夫说,这是我们打出的第一面自己的旗子,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角星内镶嵌交叉的镰刀和斧头,表示受苦受难的工农大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旗帜就是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了手中这面旗。战场上,马奕夫始终将红旗高高举起。卢德铭躺在血泊里时,最后一刻仍在嘱咐马奕夫:旗帜和生命一样都不能丢。在布材店里,一名战士回忆起卢德铭说过的话:“红旗永远都不会倒下!”于是,他拿起一小块红布询问毛泽东,是否可以将其带走,因为他想把它做成一面小红旗放进口袋,使红旗与自己同在。毛泽东听后,立即给战士一些钱,并让其再做一些大旗子,每到一处,就插上一面。片中多次出现毛泽东、战士、儿童等人手握红旗的画面,他们满怀希望地注视着手中的红旗,从中汲取力量。一次战斗胜利后,马奕夫在门前的地上插满小红旗,这个动人画面象征着大批革命者从迷茫到坚定的心路历程。毛泽东望着马奕夫留下来的一面小红旗,满怀信心,坚定地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该片既刻画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主要领导者的光辉形象,也塑造了一腔热血、冲锋陷阵的战士们的英雄形象。如卢德铭为了救马奕夫中弹牺牲,年仅22岁。在卢德铭的言传身教下,马奕夫也成长为一名可以扛着红旗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他最终在战场上飞身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与此同时,反面人物的塑造也入木三分。如反动民团首领肖家璧是凶恶的土匪头子,他投靠国民党,屠杀革命群众。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陈浩是难得的军事人才,曾随毛泽东出生入死,并顺利完成攻占茶陵的任务。而攻下茶陵后,他忘却了初心使命,开始贪图享乐,并暗通敌军军长,欲率领所部投降。还有出身黄埔军校的余洒度,曾担任秋收起义师长,却在战役失败后,跟随立场不坚定的伙伴背弃了信仰。总的来看,片中的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既有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也有对反面人物的刻画,真实展现了革命的艰难险阻。
电影《井冈星火》以意韵悠远的镜头语言,传递出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毛泽东站在山上的画面,镜头里总有高高升起的太阳。毛泽东工作的地方,也时常被光芒笼罩着,这既刻画了他伟岸的革命者形象,也寓意革命必将胜利。漫山红杜鹃,为影片增加了一分悲壮之美。它意味着革命道路虽然坎坷,但只要自强不息就能“漫山红遍”。
片尾,场景来到21世纪,一名名少先队员胸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挥动着五星红旗,在井冈山“胜利的号角”雕塑前敬礼。电影《井冈星火》中一群血肉丰满的革命青年,在情感与战火的交织中,谱写出一曲引人入胜的信仰之歌,激发了当代年轻人拼搏奋进的热情与勇气,以光影力量传承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之光。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