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黄承芳战死芜湖,4千兵马阵亡

1855年,黄承芳战死沙场,4千太平军阵亡,芜湖陷落。杨秀清用人不当,黄承芳擅长治理地方,而非带兵打仗,岂能独自镇守芜湖呢?
图片
黄承芳,广老兄弟,与石达开是老乡,关系很好。金田起义,黄承芳带着家人一起参军,隶属翼王石达开麾下,却得不到重用,也没啥机会。
黄承芳读过书,文笔很好,在太平天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知道,太平天国阵营里时,武将很多,文官很少,读书人投奔太平军并不多。
萧朝贵主持军政,翼王石达开没有啥机会,因为石达开得罪了“天兄”,故而翼王麾下的人员,也少有表现。
1852年8月,萧朝贵阵亡沙场,石达开得以崭露头角,黄承芳也跟着沾光。
杨秀清派石达开渡河,占领湘江西岸,并在橘子洲设立营垒,连接两岸。
石达开渡江,把黄承芳带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在橘子洲,他们一起打败了向荣,为主力突围创造条件。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旋即北伐、西征,与清朝全面交战。
西征战场,主帅是胡以晃、赖汉英,他们率先夺取安庆,然后围攻南昌。
随着西征进入两湖、江西,安徽成了后方,需要有人治理。为此,杨秀清把石达开派去安庆,主管地方工作,黄承芳则是翼王助手。
黄承芳治理地方工作很强,在农业、商业、贸易、治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也看透了《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圣库制度”的弊端,并提出革新方案。
“安庆易制”,是石达开在安徽进行的革新试验,取得很大效果;而这些革新方案的策划与执行,主要靠黄承芳。
安庆改革取得成功,石达开便把情况告诉杨秀清,希望能在太平天国辖区内推行开来,杨秀清也同意这么做。
图片
石达开、黄承芳两次治理安徽,保境安民,发展经济,使得巢湖平原成为太平天国的粮仓,支撑西征作战的同时,为天京提供了充足的补给。
黄承芳懂得治理地方,石达开非常信任他,行军打仗都把他带在身边,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史载:“翼王颇重承芳之能,出入每与之俱。”
1855年,石达开督师湖口,把黄承芳带在身边,帮助自己处理文件往来。在湖口,石达开击败了曾国藩湘军主力,扭转西征局势,太平军转入反攻。
湘军刚战败,“江南大营”又在天京战场发起进攻。此时,向荣上奏咸丰,让朝廷把广东的“红单船”调来江南,协助八旗、绿营作战,一起围攻南京。
“红单船”是广东大型商船,因得官府给予红单备案,故而得名。“红单船”制造时候,以海洋航行为主,船体高大,抗风浪能力强,且可以配置几十门火炮。
太平军水师是什么情况呢?巅峰时刻有万艘船只,但几乎都是民船、渔船,运输货物还行,与配置西洋火炮的“红单船”相抗衡,只能死路一条。
有“红单船”水师协助,向荣进展很顺利,清军横行长江,天京的粮食运输极为不稳定,经常面临断粮的危险。
杨秀清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缓解城内饥饿,多次放百姓外出,自谋生路。即便如此,天京城内的太平军,除了战斗人员,以及诸侯王外,其余都得喝粥。
芜湖,太平天国战略要地,也是粮食运输通道之一,为天京提供补给。向荣把目标对准芜湖,重兵围攻,杨秀清则派黄承芳去镇守。
如何治理民众,发展经济,这是黄承芳的专长。但是,黄承芳对军事一窍不通,平时追随翼王打仗,也是从事文职工作,处理文件而已,并非上阵杀敌。
黄承芳来到芜湖,清军已经将城池包围起来,以“红单船”水师封锁江面,然后集中西洋火炮,猛轰城池。
图片
芜湖太平军不多,只有四千余人,且以新兵为主。能打的将领,一个也没有,黄承芳欲哭无泪。
面对清军进攻,黄承芳除了据城死守,别无办法。石达开督师江西,与湘军正面厮杀,也没办法增援芜湖,黄承芳只能自己战斗了。
清军围攻两个月,芜湖粮草耗尽,又没有援军,处境岌岌可危。但是,芜湖是天京重要的物资补给基地以及中转站,黄承芳也不敢放弃,即便他知道守不住。
向荣知道黄承芳是人才,会治理地方,便派使者入城,建议他投降,自己愿意向皇帝举荐,让他得到一官半职。但是,黄承芳拒绝,他表示与城池共存亡。
清军破城而入,黄承芳率兵进行巷战,阵亡沙场。芜湖城内的数千太平军,除了少数突围成功外,也全部战死,芜湖被清军拿下。
芜湖陷落,天京粮食危机更加严重。为此,杨秀清才下定决心,组建秦日纲军团与石达开军团,一起合力摧毁江南大营,打破天京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