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文物说青海】变形鱼纹双耳彩陶瓮——《百件文物说青海》之二十三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同德县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边缘,也是目前青海境内面积较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宗日遗址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变形鱼纹彩陶瓮,这件彩陶瓮器物表面从上至下依次绘有弦纹、变形鱼纹、弦纹和双钩纹。这件彩陶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简洁明快,鱼纹抽象生动,是同时期彩陶中的精品。
在彩陶器表的装饰图案中,鱼纹是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贯穿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脉络的始终,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等都有鱼纹或鱼纹的变体。马家窑文化中的鱼纹是受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变体鱼纹。宗日先民生活在黄河岸边,渔猎生活让他们对鱼的自然形态与生活习性十分熟悉,他们模仿自然界中鱼的形象,从而形成了彩陶上的鱼纹装饰。
鱼生活在河水中,其自由游动的能力引起了先民的羡慕和崇拜。在古代神话中,鱼神被视为水神、雨神,具有呼风唤雨的神力。由此产生了民间百姓向鱼神求雨的习俗,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帝王世纪》载,黄帝祭祀形象为大鱼的洛水水神,以达到祈雨的目的,这反映了古人对鱼神降雨能力的崇拜。《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死后的颛顼转生为鱼妇,这是古人生命意识的体现。
远古彩陶上大量的鱼、蛙、 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最基本的主题就是人口的增殖。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彩陶上的鱼纹图案还蕴含着远古先民灵魂不灭的原始观念。
策划:马钧 王丽一;
文字:罗珺;
拍摄:罗珺;
制作:罗珺;
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
编辑:乔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