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收复伊犁前,左宗棠为何与英国缓和关系?专心与沙俄谈判

伊犁河谷,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主要是因为,塞外这片地区,可耕地面积实在不多,多数都是放牧的草场。要想种粮食,雨水充沛,河网密布,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条件,而伊犁河谷,完美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因此,无论是清朝,还是沙俄,对伊犁这片地区,都异常重视。1757年,乾隆帝灭了准噶尔汗国,收复西域以后,将之取名为新疆,并且设立伊犁将军,专门负责管理新疆事务。之所以把治所设在伊犁,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是粮食产地。
1864年,沙俄逼着清廷与之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走了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了部分伊犁河谷地区。1865年中亚军阀阿古柏进入新疆创业以后,沙俄看到了独吞整个伊犁河谷的机会。因此在1871年,沙俄出兵占了整个伊犁。
这个时候,左宗棠果断上书朝廷,要求将从阿古柏手里收复新疆和从沙俄手里收复伊犁,当成一件事来看待。那么左宗棠是怎么在击败阿古柏的基础上,巧妙地从沙俄手里收复部分伊犁地区的呢?
图片
让沙俄站在道德的最低点
沙俄占据伊犁,自然是非法行为。因为在1864年双方刚刚划定了西北的边界条约,这才过了7年时间,沙俄就打算撕毁条约了?
虽然撕毁条约是沙俄的家常便饭,人家有这方面的传统。但每次他们无疑都站在了道德的最低点,饱受国际社会的各种谴责。
左宗棠要做的,自然就是无限放大他们的这种传统,让沙俄在讲道理这方面,完全站不住脚。那么通过外交途径要回伊犁时,至少沙俄给不出合适的理由拒绝。
沙俄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做了两件事。首先,沙俄收容了大量西北叛军,这是左宗棠这次西征主要围剿的对象。其次,沙俄开始增兵伊犁,似乎有做好应对冲突乃至战争的打算。
这个时候,左宗棠手下那些好战的将士们,也是义愤填膺,打算和俄国人好好干一架。左宗棠此时却表现得异常冷静。
左宗棠虽然善战,但绝不是好战分子,他知道,战争是为了达到目的。如果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达到目的,又何必依靠战争呢?
为此,左宗棠先写信给当时的沙俄土耳其斯坦总督考夫曼,让他拿个主意,把伊犁和逃犯都给交还回来。
与此同时,左宗棠对手下人的愤怒,采取了安抚的措施。既不阻挠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又不让手下人真正和俄军发生冲突。
他这么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希望让沙俄找到任何一个可以借题发挥的突破口。因此,这么一招直接把沙俄给怼得没脾气了,根本不需要深入谈判,因为任何问题沙俄都理屈词穷,完全答不上来。
图片
与英国缓和矛盾
左宗棠打算收复新疆的时候,以李中堂为首的一帮大臣,不断在鼓吹沙俄和英国打算合伙在新疆搞事情,西征军此去不仅徒劳无功,而且极有可能遭遇惨败。
毕竟清朝的军事实力摆在那里,如果英国和沙俄联手的话,那左宗棠真心一点胜算都没有。可偏偏左宗棠不是一个闭门读书的书呆子,他常常涉猎各国报纸,甚至从有限的资料中,分析出了一点:英俄不仅是世仇,而且在当下还有非常尖锐的利益冲突。
而且,左宗棠甚至推算出一个结果:无论是英国还是沙俄,都不希望清朝和其中任何一方结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出兵新疆,无论是英国还是沙俄,都不会直接出手帮助阿古柏。
结果显而易见,左宗棠西征期间,哪怕是一贯都很支持阿古柏的英国,最终还是放弃了阿古柏。毕竟和阿古柏比起来,英国能从与清朝的贸易中,获得更多好处。如果为了阿古柏,导致清朝倒向了沙俄,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图片
由此可见,左宗棠对时局的分析,远比李中堂等人强得多。又或者说,李中堂也的确分析出了这些,但他为了一己私利,做出了有悖常理的选择。
而当时沙俄占据伊犁,这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清朝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与沙俄站在一起。
那么左宗棠要想对付沙俄,自然就必须要和英国缓和一下矛盾了。再说了,阿古柏作为英国的马仔,也不是随便都能被人当菜砍的,只有左宗棠向英国抛出一些橄榄枝以后,让英国人做出权衡利弊后的选择,那么左宗棠才能随便收拾阿古柏。
比如说,左宗棠在筹集西北军费的时候,专挑利息高的海外银行借款,其中不乏英国的银行和商行。这些人得到了好处以后,自然不希望左宗棠战败。毕竟一个战败者想要履约,难道细数太大了。这么一来,压力不就给到了英国军方了吗?
图片
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后盾
左宗棠是个很喜欢了解国际新闻的人,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对手沙俄,在不久之前,刚刚打了一场俄土战争。
虽说1878年,沙俄答应了奥斯曼土耳其,但他们自己也元气大伤,而且他们随时要应对英国人通过黑海,进入他们的克里米亚。
因此,沙俄不可能集中兵力到东方来,到伊犁来,争夺伊犁剩余的地盘。尤其是崇厚签订条约回来以后,左宗棠一口咬定,这一定是沙俄威逼利诱下的结果,这说明沙俄并没有真正敢于和清军进行一场大战的决心。
所以说,沙俄逼着崇厚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将伊犁变成西北孤岛,完全是他们的一种讹诈手段。左宗棠认为,他们绝对没有出兵伊犁,与清朝大打一场的打算。
因此,当曾纪泽前去沙俄,进行二次谈判的时候,左宗棠也没闲着,他将自己的部将们,分成了3个部分,分别通过3个不同的方向,朝着伊犁进军。
左宗棠这么做就一个目的,他赌沙俄不可能为了伊犁,直接和清军在这里大规模地打一场。那么一旦沙俄怂了,而左宗棠自己做好了大战一场的打算后,沙俄自然要在谈判桌上,向曾纪泽做出让步。不得不说,左宗棠在分析国际形势方面的能力,绝对是晚清首屈一指的存在,难怪他自比诸葛亮,真不是盖的。
图片
无论好牌烂牌,都该好好经营
崇厚前往沙俄谈判的时候,不少人都建议他去西北找一下左宗棠,跟他好好学习一下,从而有和沙俄谈判的底气。
结果崇厚却满不在乎地认为,左宗棠只是个打仗的将领,他哪里懂什么谈判的事情?因此就自动忽略了这一路程。
崇厚到了沙俄以后,被当地人一顿忽悠加威胁,直接吓得完全答应了沙俄的所有条款。所以说,崇厚是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了。按照剧本来看,崇厚通过谈判,要回伊犁的概率是极大的,只能说他错过了最佳时机。
不仅错过了这一时机,而且崇厚还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大烂摊子。在这种情况下,李中堂又站出来唱衰了,他觉得既然崇厚已经签约,就应该按照《里瓦几亚条约》,答应沙俄所有的要求。
可左宗棠却坚决拒绝,为啥?因为崇厚签约前,并没有和清廷确认一下。此外,从未见过,双方还没打过一仗,就主动割让土地给对方的事情,这是奇耻大辱,如果真的出现了,那这种耻辱,将会背负在我们这个民族头上若干年。
左宗棠把崇厚留下的一副烂牌,挑挑拣拣拿了起来,逐渐打出了顺风局。最终促成了崇厚下岗,改派曾纪泽前去谈判的结果。
没有左宗棠的据理力争,若是按照李中堂的建议,那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以及特克斯河流域,将全部划入沙俄。那么伊犁就剩下孤独的九城了,早晚还是会被沙俄给吃了。
左宗棠争取过后,虽说条约没多少改善,但至少特克斯河流域算是真正回来了。有了这地方,伊犁一时半会儿就丢不了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