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多少英雄故事?在“红色书局”听“红色评弹”

图片
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发祥地,见证了早期共产党人为人民解放事业所做出的不朽贡献。5月26日下午,为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上海评弹团在四川北路上的1925书局带来红色评弹剧目专场,集中展现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如《王孝和》《江南春潮》《战·无硝烟》等中篇中的经典选曲,以及新编创的《浦江钟声》《足迹》等红色开篇,带领读者一起追寻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奋斗历程,挖掘上海这座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讴歌党、讴歌英雄是上海评弹团的创作传统,从建团之初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后来的《芦苇青青》《海上英雄》等,上海评弹团一直在创作、传唱英雄的故事,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底色增光添彩。演员季毅洋带来的弹词开篇《足迹》以一个新上海青年的视角,带大家体验一场“红色之旅”,领略党的诞生地上海所蕴藏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足迹不仅是文化地标,更是给当下和未来提供启示与动力的精神引领地。
上海评弹团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了中篇评弹《江南春潮》,汇集众多评弹名家,如杨振言、周云瑞、蒋月泉、陈希安、张鸿声等,反映了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对反动派进行的一场英勇、机智、胜利的护厂斗争。
《江南春潮》讲述的是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预感灭顶之灾即将降临,妄图把海军造船厂的机器、图纸全部装上兵舰搬迁台湾。地下党员顾一平、钟阿方等组织护厂队,发动工人保护工厂,保护机器,不让敌人带走,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斗争。由陆嘉玮带来的《智沉敌舰》这段唱是评弹名家杨振言在这部中篇中的经典选曲,以工人代表钟阿方的视角,着重刻画了他在与敌人周旋之际,沉着冷静的内心活动:一方面敌人因军情紧急,决定炸毁厂房,乘兵舰逃走,另一方面,地下党员们要动脑筋切断炸工厂的电线,保住厂房、机器,并设计将兵舰沉掉,最终迎接上海解放的曙光。
图片
弹词选曲《江南春潮·智沉敌舰》
外滩既是著名的观光景点,不同类型的建筑构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这里还矗立着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为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生命和献血的英雄们。新创排的弹词开篇《浦江钟声》以黄浦江畔的钟声为题,融入多种评弹流派,重温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百年变迁,由青年演员邓佳、季毅洋献上。
图片
弹词开篇《浦江钟声》
地下党员王孝和在上海临近解放时,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备受重刑,坚持斗争,最后昂首挺胸,笑对屠刀,壮烈捐躯。中篇评弹《王孝和》是第一部用评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作品。1955年由上海评弹团的蒋月泉、张鉴庭、姚荫梅、唐耿良、陈希安等艺术大家合作,将革命烈士王孝和的事迹搬上舞台。作品在静安书场首演时,1000个座位,连演3个月,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其中蒋月泉演唱的《写遗书》、陈希安演唱的《党的叮咛》广为传唱,成为上海评弹团保留曲目。由青年演员侯骁晟带来的弹词选曲《王孝和·写遗书》带领现场观众重回黎明前的上海,聆听感人的英雄声音。
上海的红色革命题材是无穷尽的宝库,为文艺创作提供广阔舞台。上海是近代中国的金融中枢,七十多年前一度成为国内外投机资本的聚集地。上海解放初期,国民党统治时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仍在延续,当时的上海投机成风,物价飞涨,由此打响了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役——银元之战,而这场经济斗争也被称为金融领域的“淮海之战”。
图片
弹词选回《战无硝烟·月迎黎明东方红》
继2019年推出红色中篇评弹《初心》后,在建团70周年、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发表40周年之际,上海评弹团又推出评弹《战·无硝烟》,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上海解放一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赢经济“淮海战役”的故事。弹词选回《战无硝烟·月迎黎明东方红》表现的是陈云同志与剧中虚构的上海市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处负责人刘浦生,在深夜就上海以及新中国的前途命运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一场对话,既表明了党中央打赢这场金融战的决心,又给了刘浦生精神的指引和鼓舞。姜啸博、陆嘉玮带来的这段唱,在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的导板、散板,上板后用的是蒋月泉的快蒋调,浑厚大气,还融入了杨振言、张鉴国的快蒋调,前者擅长内心描摹,后者吸收张调特色,更加刚劲有力,三种快蒋调合一,柔中带刚展现出陈云领导上海金融之战的信心。
演出所在的1925书局得名于1925年在此开业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正是陈云同志曾经工作3年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方。陈云一生钟爱评弹,被评弹界称为“老听客”。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与上海评弹团共同打造“评弹中的江南文化”系列演出品牌,在1925书局定期上演,受到市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