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鹰派的观点

目前西方世界对于乌克兰危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派希望尽快启动和谈,其立场已经渐渐倾向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另一派则坚持血战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今天主要来谈谈西方鹰派的观点。
图片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常看新闻的朋友肯定听过一个名词——北约东翼九国。
具体来说,东翼九国即1999年之后加入北约的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又称布加勒斯特九国集团,俄乌战争一周年之际的2023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还曾专门跟他们开过一次峰会。
这些中东欧国家相对西欧来说其实并不富裕,以罗马尼亚为例,它的人均GDP只有1.48万美元,比中国(约1.3万美元)稍高一点。
再以波兰为例,其人均GDP为1.85万美元,同样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范畴,离发达国家3万美元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虽然实力方面并不出众,但在乌克兰危机期间,西方世界内部对俄最强硬的就是英国和北约东翼九国(除匈牙利)。
其中,英国介入的初衷多少有些刷存在感,因为它已经不是欧盟成员国了,很希望找个切口继续在欧陆问题上施加影响力。
北约东翼九国则不同,他们由于地理上毗邻俄罗斯或乌克兰,拥有更强烈的地缘危机意识,认为乌克兰是顶在前面承受莫斯科压力的缓冲。
不得不说,虽然冷战结束这么多年,但欧洲来回还是那一套“缓冲区理论”,毫无新意可言。
图片
2023年4月,捷克总理菲亚拉、斯洛伐克总理黑格尔和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联名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必须在乌克兰问题上坚持到底:冻结冲突或部分胜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抛开檄文性质的语言不谈,他们的观点其实大致代表了西方鹰派的立场,比如:
1、如果乌克兰垮台,中欧很可能就是下一个。
2、冻结冲突是俄罗斯最喜欢的争取时间方式,将允许俄国重新集结和重建军队。
3、支持乌克兰的也意味着帮助援助国的国防工业(重新扩大军工产能),而非削弱自身防御能力。
4、每一次犹豫和每一次拖延武器交付对乌克兰来说都是危险的。
5、支持将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估计为3500~ 4000亿美元)用于乌克兰的战后重建。
6、为乌克兰制定加入北约的路径和时间表,防止乌克兰成为中间地带。
与上面的观点相呼应,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近期也撰文表示:
“乌克兰正在捍卫北约的整个东翼,并与联盟成员分享学到的东西,乌克兰在很多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经验……乌克兰需要北约,北约也需要乌克兰。”
图片
库列巴与布林肯
有意思的是,《坚持到底》一文中竟然还提到了乔治·凯南:
“七十六年前,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在这本杂志上呼吁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类似的原则今天也可以适用。”
熟悉历史的朋友想必都听过“凯南长电”的故事——
二战结束不久,为了加深对苏联外交政策的了解,美国国务院选派了一位名叫乔治·凯南的苏俄问题学者到驻莫斯科大使馆做参赞(二把手)。
凯南之前从未接受过任何外交或战略规划训练,也没有与军方合作的经验,是个政治素人。
他最初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作为,当时的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是一位资深外交官,说话办事非常有分寸,凯南基本上扮演了一个咨询顾问的角色。
说来不巧,1946年2月哈里曼大使回国述职,凯南以临时代办的身份代行大使职权。
正好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一次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云云。
凯南以此为由头亲自执笔,发了一封5500多个英文单词的电报到华盛顿,史称“凯南长电”。
电文中,凯南用他作为学者的想象与天马行空,把苏联的所谓“理论基础、战略意图、政策做法”等分析了一个遍:
“苏俄由来已久的不安全意识与意识形态都是其向往扩张的直接动因,美国必须放弃急功近利的小打小闹,采取长期坚定的遏制政策……”
凯南长电在美国决策圈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时间竟成为美国决策圈的圣经,他本人由此飞黄腾达,深度参与了冷战初期包括“马歇尔计划”在内的美国的外交战略设计。
当下时刻,中东欧国家领导人把凯南重新搬运出来真是意味深长,或许他们很期待华盛顿来一次“马歇尔计划2.0”。
图片
美国国务院大楼
在乌克兰危机里,中国是劝和促谈的中立第三方;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西方政客/学者不厌其烦的分析中国如何从危机中“获益”的话题。
按照他们的理解,中国的收获主要是以下三点:
1、大大增加了对俄罗斯的影响力。
2、将美国的注意力和资源固定在远离亚太地区的欧洲。
3、通过对地缘政治“多极化”的承诺,鼓励了全球南方国家远离战争,进而扩大在南方国家群体中的政治经济影响。
他们认为,中方显然意识到了乌克兰战争对国际秩序有影响,不会让危机随心所欲地发展。
具体来说,如果战争完全按照西方的预期以乌克兰胜利宣告结束,将极大巩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同时严重打击新兴国家对于下一个时代国际秩序的渴望。
而如果战争出现僵持局面,进而衍生出世界各地的通货膨胀和粮食不安全,则会被视为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走向混乱或者失败。
后一种情景下,最终结束冲突的和平谈判将会成为各主要大国施加影响力的重要舞台——中国已经对此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即战争本身是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结束战争同样是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
中国正努力将这场危机纳入自身对国际秩序的愿景之中,希望通过主导和平进程的方式,激励中间地带力量抛弃华盛顿制定的规则
最后,引述文章《坚持到底》结尾的一句话:“History has its moments, and this is one of them.”(历史有它的时刻,这是其中之一。)
不得不说,这句总结用得很好——当下的确是一个“历史时刻”,就看天平向哪边倾斜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