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下 博物馆还能怎么逛?|文化观察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深圳摄影报道
5月23日至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开幕。作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高、规模大、富有影响力的展会,深圳文博会历经20年发展,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现场,世界各地文化产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创意和最新成果都亮相于此。
当下,伴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为传统文化解锁更多的可能。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尘封百载的古籍“动”了起来,观众得以更沉浸式地触摸历史的吉光片羽,感受中华文脉的绵延繁盛。
就在文博会中,各类“文化+科技”的体验项目人气爆棚,不少“网红”博物馆都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将展厅和文物带到了现场,一个个可触可感的文化数字化场景,将文化故事讲述得更深入人心。
图片
山西展馆中,观众戴上VR眼镜感受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壁画
当山西壁画“动”起来
在方寸间端详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是一幅会“动”的壁画。
在山西展馆里,只见在一块可以触摸的屏幕上,呈现着来自阳曲县小牛站奶奶庙西壁的《龙王回宫图》。这是一幅清代的壁画,从中不难看出岁月的痕迹。此时,只要观众将手指放置在屏幕中,左右滑动画中的手电,就会发现,当手电照亮壁画中的某一个人物,人物就立刻活了起来。画面中,骑马奔驰的传旨令官,出巡布雨的龙王,还有窃窃私语的“小鬼”,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观众现在正在体验的,是叫做‘壁画探秘’的互动项目。”现场,派嘉数创的总经理葛晓峰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奥秘。作为该项目的开发方,葛晓峰所在的企业长期与山西省文物局合作。“我们将原本的壁画提炼出来后,运用三维美术、三维动画的形式,让壁画‘活’了起来。壁画的原型虽是平面的,但通过与三维软件进行绑定,我们的动画师赋予壁画中人物的形态和动作,可以说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图片
“壁画探秘”互动项目中可以保存到手机里的壁画
世人皆知敦煌壁画,但山西境内同样拥有丰富的壁画资源,更保有中国现存最大面积的寺观壁画。其中,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其是在北齐徐显秀墓原址上建设的全国首座墓葬壁画遗址类专题博物馆。而在与太原相距千里的深圳文博会现场,当观众戴上VR眼镜查看四周,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徐显秀墓的壁画前。
“为了满足游客想要去到墓室现场,身临其境感受壁画细节的要求,我们结合了VR等数字技术,打造了沉浸式的体验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哪怕游客没法去到遗址现场,仍然可以有仿佛进入墓室的体验。”葛晓峰说道,目前他们还在尝试开发更多新的内容,希望把更多交互性的技术融入进来,让游客的体验感更加丰富。
图片
南京展馆引来观众打卡
当大数据助力文物保护
见证文化与科技的交融创新
感受完山西壁画的璀璨,只要微微转个身,来自南京市博物馆的精美文物,就通过全息智能炫屏技术呈现在观众眼中。走进南京展区,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数字画卷之中,“南京是座博物馆”的标语,无一不显示着“博物金陵”的厚重底蕴。
而与南京丰厚的文化遗产一同亮相的,还有数字技术赋能下,这座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现场,在一块显示着各类数据链条的屏幕前,南京文投集团的工作人员刘昊向记者介绍了其在文物保护、新文化场景打造等版块的作用。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南京文投集团在全国率先尝试研发的城市文化大数据基座。我们聚焦文化大数据全流程服务,打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数据服务链路,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转化。在‘四链融合’的理念指导下,目前基座在功能架构方面,形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开发、湖仓引擎、数据⻔户、指标中心等能力模块。确保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全流程高效管理和使用。”
刘昊说,这一数据基座解决了文化领域有关数据的三大痛点问题:文化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和后续的文化应用场景打造。“例如在文博领域,我们为博物馆用户基于我们文化大数据基座的数据加工能力提供的数据模型服务,可以帮助其实现文物资产管理和经营数据分析等目的。”
图片
“揽博南京”平台
同时,刘昊还展示了文博爱好者可以直接使用的网络平台“揽博南京”,这是由南京文投集团基于全国首个城市文化大数据基座、文都区块链、长干大模型、文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打造的南京“一站式”博物馆综合服务云平台。
“平台整合了南京全市特色博物馆,可以实现一键预约、一键观展、一键分享、购票预约等功能,也可以在该平台上看到各大博物馆的必看馆藏、语音讲解、最新活动等等。”刘昊表示,通俗来讲,文博迷来到南京想要打卡博物馆,通过这一平台都可实现。“哪怕没法来南京,也可以通过这一应用实现线上云参观。”
图片
观众正在体验《十竹斋笺谱》数字活化项目
当古籍“活”起来
风雅唯美的明代笺画在指尖绽放
一本明代末年的古籍,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活”在当下,“走”进人们的生活?就在南京展馆,古籍《十竹斋笺谱》似乎穿越时空而来,其中风雅唯美、包罗万象的笺画,缓缓绽放于当下人们的指尖。
十竹斋,是中华艺术四大老字号之一,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而《十竹斋笺谱》这本画集,是中国水印木刻版面的巅峰之作,运用当时流行的“饾版”“拱花”之术,成为世界印刷史的两大发明,被视作“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以此为标志,传统的印刷术迈入了三维时代。
“我们此次来到文博会,正是运用数字活化的手段,将这本古籍从博物馆中拿了出来,让观众能够体会到《十竹斋笺谱》到底是什么。”据十竹斋艺术集团品牌部负责人刘璐表示,《十竹斋笺谱》分为四卷,含笺画33组,283幅。每幅画面都对应着历代贤哲名流历史典故、古人诗意、山水、花卉等。
“这是来自400余年前的技艺,也是400余年前的审美,也是非常传统的东方美学。同时,笺纸也是中国汉字的载体,推动了汉字的传播。”通过《十竹斋笺谱》,不光能窥到中国在世界印刷史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能看到中华文化的典雅世界,看到文人雅士的尺素风雅。
“这本古籍的重刊,也花费了5年的时间,其中过程也非常艰难。通过数字活化,这本古籍也‘活’了起来,得以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刘璐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