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澳大利亚的历史第一人,其实是这个中国人,被誉为海上徐霞客

中国人从不缺乏对外界的好奇和开拓精神,元代就有一位伟大的航海者,他曾以平民视角观察世界,可惜鲜为人知。
汪大渊(1311--?)字焕章,出生于江西南昌青云谱区的施尧村,其字出自《论语》中“焕乎其有文章”之意,父亲是希望他长大成才。小时候,汪大渊特别爱读历史地理书籍,为此父亲经常到朋友家里借书。
元代的科举,时常中断,所以大批文化人混迹勾栏瓦舍,投入到散曲戏剧创作。不过,汪大渊身处富商之家,对创作杂剧他又不感兴趣,他最佩服的古人是司马迁,尤其是《货殖列传》中南北各异的地理、自然、物产等内容,他更是可以随口背诵。    
图片
但年纪日长的他不满足日复一日的“纸上神游”,希望有机会像司马迁一样壮游天下。汪大渊生活的施尧村,位于赣江抚河交汇口,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造船业基地、水上交通良港、货运集散地。宋朝人宗必经《南浦》描写这里的景象是:“江到南关古渡头,旁分一曲入溪流。垂杨夹道三千户,绕郭连樯数万舟。”
正是成长在对外航运频繁的环境中,少年汪大渊才接触到不少远洋航海的信息。成年后,他又怀着出海远游的梦想,来到了泉州。
当时,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只见城内外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商人,充塞街市,摩肩接踵;街市里充斥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奇珍异货;江海里,世界各地的大小船只首尾相衔,鳞次栉比。
初次经历这种种新奇,汪大渊呆住了,竟然忘了找旅馆住宿。    
他不经意上了一艘大船,船上共四层,第一层供餐饮娱乐,第二层和第三层是旅客住宿的,第四层是观光风景的。充满好奇的汪大渊发现船舱里不但有中国人,还有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不知不觉,天黑了,他便决定到甲板上将就一夜。偶然间,他遇到了一位精通汉语的外国青年,此人告诉汪大渊:他喜欢四处游历,很喜欢中国,另外马上就有一位老人过来讲自己的游历生涯。
图片
果不其然,那位老人走到甲板上了。众人纷纷鼓起掌来。今天,老人讲述的是琉球(台湾):岛上树木众多,且多山,山势格外陡峭,站在山顶,岛上的一切尽览无余。琉球岛的土壤很肥沃,可以种植很多可口的蔬菜水果。当地人都是卷发,喜欢穿花布衣服……在老人的娓娓讲述中,众人沉沉睡去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元顺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冬春之交,年轻的汪大渊,搭着商船出海了。船上有众多舟师、水手、商人,所以并不寂寞。从泉州出海后,首先经过澎湖群岛,澎湖隶属泉州晋江县,元代政府设立巡检司并收税。他发现,很多泉州人来此盖屋居住。    
图片
接着是琉球(台湾)。他记录下了一次海上日出:观海潮之消长,夜半则望晹谷之日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俱明。
船队越行越远。到了越南,他发现当地人“俗尚礼义,有中国之风”,但当地统治者渴望摆脱中国的束缚,因此不准百姓与海上来的中国船员接触,因此盛行走私贸易。
离开越南后,船队航行到柬埔寨海岸。这里的田地肥沃,粮食充足。贵族们的家居和饮食器具都是黄金的,君王的宫殿前放着金象、白象、金孔雀、玉石猿猴等宝物。这一带的国家,法律上都以华人为尊:当地人杀华人,死刑;华人杀当地人,罚金即可。蒙元灭宋战争后,许多汉地人来到这里,他们大多娶了本地女性为妻。
一天,商船停泊在了戎国(今马来半岛春蓬附近),商人们下船与当地人进行贸易。汪大渊跟着下船后发现当地人都是方头,很是惊奇,为了搞清楚原因,他便在当地租了房子,打算住一段时间。    
在这里汪大渊与当地一对做清白花碗生意的年轻夫妻成了朋友,他们送给他当地人喝的酒——一种由椰汁和米酿造,味道苦辣;一种是海榴酿造,味道较酸。
后来,年轻夫妻有了孩子,他们用几块木板夹住了婴儿的头,直到头颅变成方形。他们还告诉汪大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汪大渊恍然大悟。
继续生活一段时间后,他又踏上了旅程。
图片
下一站是加里曼丹的渤泥和万丹。这里气候炎热,当地人只能在傍晚劳作,好在当地是火山灰质土壤,肥力很强,农业产出不算少。中国商人们常用白银、赤金、铁器,换取当地的玳瑁、梅花片脑、肉豆蔻、小丁皮。
后来,汪大渊又来到了苏门答腊岛。这里的人无论男女都喜欢用墨汁在脸上刺下不同的图案,汪大渊与当地人相看两生异。
汪大渊听说岛上的须文答剌国每年都有一次特别的祭祀活动——国王要在万人面前用人血淋浴,但这样的祭祀活动外人是不能参加的。
于是,当天早上,汪大渊对着镜子,向脸上涂了许多深蓝色油漆,然后在漆面上抹上墨汁,最后换上当地人服饰,成功混进人群中。鼓声中,国王在侍卫的簇拥下出现了,众人向国王下跪行礼。国王示意将作为“祭品”的人押上来。顷刻之后,祭坛上的人死去了,宫人收集了他们的献血供国王洗浴。大概经历了一个时间,国王沐浴完毕,众人再度行礼。事后,汪大渊由衷地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的国度。    
图片
离开须文答剌国后,他又到了爪哇国。当地人民知道中国十分繁荣富庶,热情的邀请他讲中国的事情。讲述过程中,他发现当地人特别尊重女子,心中十分奇怪。觐见女王时,他发现女王颇有王者之风,而且手下的官员也是女性。汪大渊问及缘由,女王解释道,女人都很善良,女人的统治能为民众带来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汪大渊回复,无论谁做统治者,关键是为民众带来福祉,这一点我很敬佩您。女王大悦 ,赏赐了众多金银财宝。
带上女王的赏赐和祝福,汪大渊离开爪哇,继续西去。
船队来到马来半岛西南岸一个叫阚麻罗华的地方。它的东南面有一岛,岛上有两座石山,东西遥遥相望。于是汪大渊称一座叫凤山,另一座叫凰山,合称情侣山。在新加坡附近,汪大渊发现了许多华人,他们依然梳着椎形发髻,穿着短布衫,系着青布腰围。
马六甲海峡风高浪急,罗盘一度失灵,海面上随处可见龙骨和破木片。幸运的是汪大渊通过了命运的考验,来到印度东南岸的纳加帕塔姆时,众人发现一座中国式的土砖塔,不禁感慨万千。    
图片
感慨过后,船队还要继续航行:
高郎步,今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当地酋长时常劫掠到此处的船只;
北溜,今马尔代夫群岛。这是他见过的地势最低的国家,担心某一天这里会被海水吞没。    
马鲁涧,今伊朗西北的马腊格,当地酋长为中国人,姓陈。他原本是河北临漳人,幼能读书,长练兵事,一度领兵镇守甘州。元世祖忽必烈之弟旭烈兀,是伊儿汗国的建立者,这一汗国大致位于伊朗地区。他利用元朝跟伊尔汗国的往来,跟随军队来到伊朗,通过奋斗成了当地酋长。见到来自祖国的人,吃着祖国的食物,这让众人思乡之情稍解。
船队继续航行,经阿拉伯半岛与埃及,从红海西北端下船,步行抵达地中海的摩洛哥。返航时,船队又经过东非的索马里、莫桑比克等地。东非黑奴贸易繁荣,阿拉伯商人像对待牲口那样,将健壮的土著随意拍卖。
离开莫桑比克后,他们在苏门答腊岛北部班达亚齐,遭遇了海盗的抢掠。船队继续前行时,意外地登上麻那里,这是马来语的音译,意为女人国。这里是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一带,他记载这里:“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
离开澳洲后,他又先后来到加里曼丹岛,菲律宾群岛后,最终回到出发点泉州。
他从1330年出海,到回来时已经是1334年。在家乡陪伴父母数年后,他于1337年再度出海,两年后回归。    
图片
二次航行归国后的第十年,即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汪大渊参与了泉州府修补《清缘续志》的工作。这一过程中,汪大渊写下了他两次航海中的经历与见闻,一共写了一百条,九十九条是切身经历,一条是总结的前人旧记。写成后,这本书被命名为《岛夷志略》,出版后大受欢迎。
备受鼓舞的汪大渊又在南昌出版了他的书,同样十分畅销。到了明代,《岛夷志略》更是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参考书。
《岛夷志略》现存两万字,书中记载了220个国名、地名。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东洋”“西洋”地域概念,将南海称为“万里石塘”;记载了台湾、澎湖是我国的领土;记载了亚非各国很多目前消失的都城、市井的详细资料,比如新加坡的“龙牙门” (1880年前后被英军炸毁);记载了不少海外奇事异闻、物产、商埠、航程数据。    
图片
​关于汪大渊的最终结局,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只知道其晚年正是元明易代之际,至于他是自然病终还是死于战火?他对子孙讲过早年的航海经历吗?有没有后人继承他的志向,继续出海到更远的地方呢?
或许他对这些并不在意吧,反正这辈子过得值,后世或许只有明朝的徐霞客能与之媲美。
时不可兮再得,聊遨游兮周章。
参考资料:《岛夷志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