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 用AI降低论文AI率?“魔高一尺”更需“道高一丈”

2024届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陆续开启,#没想到论文查重要查ai率了#话题冲上热搜,面对AI代写论文的新现象,已经有多个高校公开发文表示“将用AI查询AI率”。此举被称为“用魔法打败魔法”,然而市场总有缝隙,网上又出现“如何用AI降低AI率”、“降低论文AI率,一分钟从96%降到0%”等攻略。如此一来——AI代写论文,用AI去检测AI率,再用AI去降低AI率……如此种种,似乎可以无限循环下去,实属荒诞。
论文代写的现象不新奇,以前是人工代写,甚至还形成了灰色产业链。如今有了AI这个人工智能工具,代写的门槛低了,而且速度更快了,市面上有不少AI工具将“论文”作为主打模板,可以提供快速生成文章的功能。有人亲测过,输入一个具体要求,并将论文字数选择为1000字,不到一分钟,AI就生成了一篇字数为1248字的论文,但可供免费阅读的仅为200字,若要解锁全部文章,则需要付费,而这所谓的“智能创作”,其最低价格为每次2毛钱。
这样一来,代写市场简直“飞了”,“职高生用AI工具帮博士生代写论文”这类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见诸报道。近年来,甚至还有媒体报道称,在高校、学术期刊中发现了“AI论文”版本,对学术带来的危害可谓不小。
即将毕业季,多所高校先后发文对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的行为说“不”,将在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比如,湖北大学明确表示,如发现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福州大学则强调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明确202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AIGC检测结果与重复率检测均应在40%以下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否则不予答辩;中国传媒大学发布《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该校继续教育学院在细则中要求,学生须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须述使用方式、细节,包括模型/软件/工具名称、版本及使用时间。涉及事实和观点引证的辅助生成内容,须明确说明其生成过程,并同时在毕业论文(设计)相应位置具体标注。还有学校表示,人工智能工具仅可用于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等辅助工作,严禁直接应用于论文撰写,等等。
#没想到论文查重要查AI率了#、#AI工具生成论文最低2毛钱#、#多所高校声明严查AI代写论文#、#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等随之成了热门话题,网友们的讨论可谓激烈。对学生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只是辅助课程学习的工具,不能替代教育过程中的能力训练和建设,比如基本的科研训练、文献检索分析、思想逻辑能力等。有网友认为,检验一个阶段学习或工作成果的论文,不仅要实地收集一手资料,更需要理论创新,AI只是工具,不能投机取巧,不能产生偷懒心理,更不能出现学术造假、欺骗的行为。
值得警惕的是,反“AI查询AI率”的攻略已悄然出现。据悉,“用AI查询论文AI率”的做法,是以文本为检测对象,通过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比对,来区分人工创作的内容和AI模型生成的文本内容。于是,网上又出现了“用AI降低论文AI率”的攻略,比如“AI一键降低论文AI率”、“分享一款毕业论文快速降AI率的工具,有效消除AI痕迹”等,从中可见,其基本原则在于降低文章的标准化,比如替换易混淆的字词,或是增强口语化风格,将AI生成的高级词汇替换成口语化词汇,甚至还给出了高级词汇与口语化词汇的对照表,等等。
反查攻略再起热议——AI写论文,AI查AI率,让AI去降AI率,再让AI去检测AI降过AI率的论文,简直是无限循环的绕口令,大数据与大数据的对决,很可笑也很讽刺。
回到AI本身,作为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其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各行各业,有机遇也有挑战。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早就提醒过,AI技术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复杂性,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甚至有网友表示,狼真的来了,如果某个任务能用AI完成,那么或许评判该任务的方式和态度,也需要做出改变,“祥子再努力,也跑不过出租车”。所以,随着AI运用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对其多管齐下的监管举措应尽快细化、落实和推进,让AI成为创新的朋友,而不是造假的手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