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赛事活动落幕

备受关注的“骑遇”之旅圆满结束。作为认识城市的一扇窗口,国际赛事能迅速提高国内外公众对昌平的认知,2024“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赛事活动共吸引28个国家和地区近2600人次参赛。今年赛事的特色不止于自行车赛道,主会场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为期三天的“嘉年华”活动,包括本土和国际特色美食、演出、商品展卖、娱乐活动。这不仅让参赛者和观众度过了一个愉快周末,对昌平的带动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场
风雨无阻
一场骑行盛宴因热爱再次在北京昌平集结。
在2024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赛事活动中,有人得到了满意的成绩,有人收获了难忘的体验感。这次比赛也让“风雨无阻”有了更具象化的呈现。
图片
热爱随风起,赛事的重头戏大组赛在5月26日开始,由于骑行过程中瞬时风力较大,这为参赛者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不过最终的比赛成绩十分亮眼。大组赛男子组冠亚军由陈浩(02:20:23.007)、李沛林(02:20:23.027)和陈澍(02:20:23.431)获得。女子组前三名则分别由沈丹妹(02:37:03.153)、梁艳青(02:37:32.368)、颜若晗(02:37:33.168)荣获。
由于今年的大组赛增设爬坡王奖项,第一个抵达终点的选手将获得“爬坡王”的称号。最终陈浩与沈丹妹分别获得爬坡王荣誉。
雨中竞技热情不减。比赛首日一直下雨,但这依然没有阻挡骑手们的热情。赛道周边还是有不少冒雨观赛的人群,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画面。
图片
5月25日,比赛第一天进行的是绕圈赛、团队计时赛及家庭趣味骑行比赛。单圈距离为5公里,共计绕5圈,总计26.2公里,覆盖各类人群和年龄层。
绕圈赛分为男子公开组、男子大师组、女子组。随着早上8点开赛枪声响起,男子公开组的骑手们率先出发,开启了2024“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第一场比赛。
经过激烈角逐,绕圈赛男子组比赛中,石宽、周纪凯、胡杨分获冠亚季军。绕圈赛男子大师组冠军由程涛摘得,来自马来西亚的ERIC KOH WAI TUAN获得亚军,来自澳大利亚的Owen Fidler获得季军。
绕圈赛女子组冠军则由孟昭娟拿下,白雪拿下亚军,季军则由王瑜获得。
团体计时赛每一次配合下的冲刺,都是团队协作的完美展现。最终,CEC骑意车队、北京高校联队、SPC分获冠亚季军。
德鲁伊(北京)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赛事负责人张宏表示,今年的绕圈赛、团体计时赛、家庭趣味骑行赛备受关注,报名通道开启以来,吸引了众多自行车运动高手和爱好者踊跃报名,参赛人数远超去年。
“比赛首日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是大家的热情很高,来了之后都发挥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都非常棒!”张宏说道。 
亮点
传奇再现
这项国际赛事可谓传奇与惊喜不断。
作为一项重量级体育赛事,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自举办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赛道风光、高水平的竞赛组织,吸引了全球众多骑行爱好者参与其中。今年赛事充分展示了赛事的影响力和骑行爱好者的热情。
今年传奇车手们的见面会,依旧是赛场外最具人气的一个环节。尼古拉·罗奇、法比奥·阿鲁、丽莎·布雷瑙尔、安娜·范德布雷根和奥斯卡·弗莱尔惊喜现身,瞬间点燃现场的气氛。
首个比赛日,五位传奇车手与选手、观众们一同参观中心区,感受骑行科技,与参加家庭趣味骑行的家庭队伍合影留念,并在上午和下午进行了两场签名会,与粉丝们充分合影留念,交流骑行运动。
图片
西班牙传奇冲刺手奥斯卡·弗莱雷的出现成了首个比赛日呼声很大的惊喜彩蛋。弗莱雷曾是公路自行车赛顶级的冲刺选手之一,是历史上5位世锦赛公路大组赛三冠王之一,共赢得7个环西赛段以及4个环法赛段冠军。除了出色的大环赛成绩,弗莱雷也很擅长古典赛,他曾赢得3届米兰-圣雷莫、2006年的大瀑布古典赛等赛事。
据了解,法比奥·阿鲁是意大利撒丁岛人,以其出色的攀爬能力而闻名。他曾获2015环西赛总冠军,他在三大环赛都拿到过赛段冠军。2017年,他获得意大利国家锦标赛冠军。
丽莎·布雷瑙尔曾两度获得环西女子赛总冠军,在2021年UCI场地自行车世界锦标赛上赢得两枚金牌,并在三场不同的UEC欧洲场地锦标赛上赢得了四枚金牌。在东京奥运会场上,布雷瑙尔和她的德国队友们在女子团体追逐赛的三轮比赛均打破世界纪录。退役后,她希望有机会能将积累的骑行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其他运动员,也鼓励更多女性参与到自行车这项运动中。
尼古拉斯·罗奇职业生涯共为七支车队征战,完成了24场大环赛,曾在环法自行车赛中两次穿上黄杉,两次穿上爱尔兰国家冠军衫,并代表爱尔兰征战过四次奥运会。他还曾在2011年环北京自行车赛中获得过赛段冠军,拿下过两次环西赛赛段冠军。
其中,法比奥·阿鲁与尼古拉斯·罗奇去年曾参加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对赛事喜爱有加,今年再度加盟。
为了让参赛者充分享受骑行的乐趣,昌平在赛道设置和强化体验感上也十分用心,比赛以赛道全封闭的形式开赛,充分保障了参赛者、观众及游客的安全。大组赛95.5公里的赛道几乎包含了昌平区东部和北部所有的镇街,选手们一上午可骑遍半个昌平,体验到公路、山路、水坝、大桥等多种地形和路段。赛道途经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参赛者将获得一年仅一次的水库大坝骑行体验,同时可沿途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的人文古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比赛还增设爬坡王奖项,以沙岭新村为爬坡终点,第一个抵达终点的选手将获得“爬坡王”的称号。
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骑行盛宴,也是一次周末派对。为缓解赛事的紧张,主会场特别推出的嘉年华活动不断升级,增设了啤酒花园和乐队演出,美食丰饶,演出不断,为选手和观众精心打造了休憩场所,释放了轻松气氛。还有很多品牌为观众和选手们提供服务,他们展示的骑行科技产品也获得青睐。
官方计时器合作伙伴&官方指定腕表TISSOT提供精准计时;影石 Insta360展区提供丰富的产品供选手们体验;Santini也带来了品牌新设计;米其林在主舞台进行了新品宣发,得到了台下很多观众的热烈回应;京东的展区成了很多选手们拍照留念选择的背景;gf高夫展区前迎来诸多观众们的互动参与。中国工商银行在现场为观众们提供咨询服务;SHOKZ韶音在现场带来最新产品;中国体育彩票特别打造的大玩偶吸引了很多观众排队拍照;乐百客为选手们提供维修服务,认真打磨每个细节;Winspace银贝斯的展区前也吸引了很多选手们的咨询。在这里,观众们还能体会到360智慧生活。
图片
反馈
骑手点赞
谁也没想到,比赛首日的精彩会在雨中上演,一场如约而至的“骑遇”有了别样的体验。
来自马来西亚的ERIC KOH WAI TUAN 获得绕圈赛男子大师组第二名,他从17岁开始骑行,今年已经57岁的他表示,特别珍惜每一次参赛的机会,此次参加“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赛事,虽然身体上很潮湿,很冷,但看到现场热情的观众,心里很暖。“骑行过程很开心。”
即使在雨天,骑手们依然坚持完赛,除了永不放弃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是对昌平区给予全天候服务保障的信任。
获得绕圈赛男子大师组第一名的程涛,他对于自己的成绩非常满意。他表示,昌平和赛事服务保障方面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天气情况不好,但主办方提供了很好的公路条件和人员安排,在全封闭的赛道进行比赛,这是别的赛事所不具备的优势,此前拿第二名比较多,这次却收获了一次很好的经验。”程涛透露,会继续来昌平参与明年的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希望更多的选手运动员能参与其中。
多位大组赛获奖选手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也多次点赞昌平赛事服务保障和公路条件。“路道设置、安全保障都很用心,让我们可以全心投入到比赛中。”
图片
“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赛事给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体验国际自行车大赛的机会,魅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既吸引了老朋友连续参赛,也让越来越多的传奇车手慕名而来。
“很开心又来到这里,与车迷拥有很美好的回忆。”法比奥·阿鲁说,自己参加过很多骑行比赛,对比来看,这次昌平的组织保障工作非常出色。
再次参赛的尼古拉·罗奇表示,与去年相比,赛事主会场活动更热闹,展位也更多了。
奥斯卡·弗莱尔也认为,可能在西班牙,主会场面积都没这么大,“在这里比赛感觉非常棒,地形和路段是多元化的,有山间的也有城市化的道路。”
第一次参加“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赛事的丽莎·布雷瑙尔对昌平的自然风景连连称赞,“当我到达北京时,很惊讶,这里绿化很好,非常适合骑行。”
同样的,安娜·范德布雷根认为,昌平有很好的爬坡路段,沿途风景很美。
效果
开始显现
环西和昌平相遇是一场共赢,举办“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赛事,不仅让国际赛事的魅力充分体现,也是昌平区打造国际运动打卡地的重要尝试,依托昌平区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借力国际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助力运动品牌打造,推动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赛事所倡导的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和健康运动的理念,将引领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美丽昌平建设和展示,为昌平打造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骑行爱好者到昌平打卡骑行。
图片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春秀表示,“环西自行车挑战赛”作为“环西自行车赛”的系列赛事,于去年首次登陆中国便与昌平结缘。昌平以其独特的赛道风光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1700余名参赛选手,在昌平这片热土上掀起了骑行热潮。首届环西昌平赛事为昌平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
作为认识城市的一扇窗口,国际赛事能迅速提高国内外公众对昌平的认知,今年,环西自行车挑战赛全新升级,成为中自协在华C类赛事,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近2600人次参赛,可见环西赛助力昌平经济社会发展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环西对昌平的带动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逐年提升。”马春秀表示,昌平正在打造“一横四纵”500多公里的骑行线路,举办骑行日活动,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骑行驿站,推进“骑行友好城市”建设。
未来,昌平将通过体育赛事助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以骑行促旅游,吸引北京、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骑行爱好者走进昌平,促进昌平的旅游消费;在推动文体旅农商深度融合方面,昌平通过打造骑行产业链,拓展“体育+”和“+体育”的产业发展,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品牌、旅游消费、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等有机融合,打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昌平经济发展,让更多的朋友关注昌平、走进昌平、投资昌平,感悟大美昌平的迷人魅力,领略这座机遇之城的产业发展潜力。
观察
落地生根
赛事结束了,但它的长尾效应还在继续。
对于城市而言,举办具有高关注度的国际赛事无疑是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
而体育赛事又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时空的,可在短时间内收到极大曝光度,迅速打开知名度。“办好一个赛,提升一座城”,是国际性赛事对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
国际体育赛事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比赛,背后承载着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品位、激活文旅资源、推动公共设施建设甚至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任。
昌平有着6000年文明史,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A级景区达15家,构成了兼具历史景观和秀美风光的特色骑行拓展区。骑行线路还串联周边旅游、乡村民宿、特色农家宴、商超等消费业态,释放产业融合消费潜力,吸引了更多国外游客。
此次赛事不仅给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体验国际自行车大赛的机会,也让昌平在形象宣传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上获益。
在赛事参与主体方面,几乎覆盖了所有群体。既有专业人士也有爱好者,还有针对儿童骑行的启蒙教育,不参赛的公众在免费观赛的同时还能在嘉年华参与互动交流。
图片
赛道设置方面,昌平结合当地风景特点规划了多种多样的道路类型,让选手拥有丰富骑行体验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独一无二的沿途风光。
规划先行,统筹城市空间与设施、服务配置,拓展文化、产业布局不仅是赛事成功举办的关键,也是延续赛事价值,使承办城市获得国际竞争力提升等长效收益的前提。围绕骑行友好城市,昌平区将加大骑游资源的配套服务和品牌效应,在骑行道路规划、骑行线路设计、完善车辆停放点位等方面进行谋划和引导,让骑行体验常变常新。
与突然爆火的网红城市不同,知名国际体育赛事对一个地区的带动效应更具有持续性,因其广泛的受众群体以及频繁的媒体报道无疑是城市宣传的重要窗口。赛事既要落地又要生根。为打造骑行友好城市,昌平宜以匠心的态度进行深耕,植入文化特质、强化品牌塑造,提升城市的长期影响力。
期待环西和昌平在精雕细琢中激发出更广阔的发展潜力。
供图/赛事主办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