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搞什么啊,脸上写字当新潮?

图片
最近,韩国的现象级恐怖片《破墓》上线流媒体,在亚洲市场引发讨论热潮,热度直追2016年的《釜山行》。
这部题材特殊、阵容豪华的电影,于2月22日在韩国本土上映,在短期内就获得非常亮眼的成绩,不但成为了票房“七连冠”,还打破了去年韩国热门电影《首尔之春》的纪录,用31天突破了千万观影人次。
而在5月7日举办的韩国第60届百想艺术大赏中,90后演员金高银和李到晛也凭借《破墓》里的精彩演出,拿下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新人奖,可以说是票房和口碑“两开花”。
不过,当满怀期待的中国观众看到《破墓》的电影海报和宣传话题时,不少人却感到哭笑不得。
谁家好人脸上写字啊
我们知道,海报和剧照所揭晓的元素,往往是电影作品的伏笔或者亮点所在。对于《破墓》来说,他们的角色海报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的,而且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这些海报的大部分篇幅,都由主要演员的单人超大脸部特写组成,他们眼神中或是流露出对未知恶灵的恐惧和绝望,或是与之背水一战的坚定和决心。无论是金高银还是李到晛,他们年轻漂亮的脸庞原本是非常适合这种大特写镜头的,但离谱就离谱在,他们的脸上居然写满了汉字。
要知道,脸上写字这个动作,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里有不一般的含义,甚至可以说,很晦气。
根据史料《尚书·吕刑》记载,中国古代有种刑罚手段,叫做黥面,又称墨刑,与劓、膑、宫、大辟一起,被称为周代“五刑”。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作了注释:“墨,点凿其额,涅以墨。”大概意思就是说,墨刑,先用刀刺刻犯人的脸颊等地方,再涂上墨。
虽然黥面跟其他“四刑”比起来,残忍和致死程度都算轻,但用现今的眼光看待,仍然算得上极大的折磨,远不如一死了之来得痛快。人类的面部之下布满敏感的神经,这一刀一刀下去,疼痛简直无法想象,涂上墨之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如果犯人熬过了伤痛,逃过了感染致死,伤口开始愈合,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伴随终身的耻辱感,因为脸上的标记实在显眼。在西周时,这些人的大部分去向,只能是帮奴隶主干些低等的杂活,他们虽然四肢健全,但是逃无可逃。
可怕的是,尽管经过历朝历代皇权和法制的变化,黥面作为一种震慑性极强的刑罚措施,经历了各种修改后,在宋朝达到执行规范化的巅峰。
在《宋史·刑法志》中,关于刺字的面积、位置、形状,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行刑方法改为用针刺,因此又称黥刺。以北宋为历史背景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中,也有关于宋江、武松、林冲、杨志等人面颊上“两行金印”的描写。
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删除律例内重法折》的上奏,这种沿袭数千年的残酷刑罚才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消失。
回到《破墓》的海报本身,脸上写字的效果虽然与电影情节相关,也有不俗的视觉效果,放在制造惊悚效应的恐怖片里,问题不大,但就此成为韩国网友追捧的P图潮流,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新瓶装旧酒还香吗
如果说,韩国人往脸上写字的乌龙之举,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大规模的吐槽,那么对于已经观看了《破墓》的中国观众来说,他们似乎在剧情中找到了一些熟悉感,一些别扭,还有成倍的迷惑。
无论是影评文章、视频解说还是论坛里的剧情分析帖,大部分讨论内容都不可避免地提到两个作品,一个是1985年林正英主演的电影《僵尸先生》,一个是2007年出版的灵异悬疑小说《茅山后裔》。
有网友将以上两部作品与《破墓》进行了详细对比,前者类似的桥段有深夜开灵车赶路、迁坟就遭遇下雨、用糯米驱赶僵尸等,而后者则在墓中墓、受害人家族、结局落点等设定上高度重合。
甚至,连看上去剑走偏锋的“脸上写字”情节,也不是《破墓》的原创,1964年的日本奇幻电影《怪谈》和1980年的香港恐怖电影《》,就已经出现过类似的镜头,恐怖和诡异的气氛远非《破墓》能比。
《破墓》导演张在现接受媒体采访时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他表示,自己很喜欢经典港片,林正英的《僵尸先生》是他最爱的港片之一,电影存在致敬的成分。
除了上述桥段让一众资深恐怖片爱好者感到熟悉之外,普通的观众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似曾相识的既视感,比如吹口哨招鬼、墓穴风水、五行相生相克,这些根植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元素几乎都是原封不动地出现,真的会让人一秒出戏到华语电影。
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破墓》确实惊喜欠奉,因为我们早已看过、接触过同样的东西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破墓》的成功毫无参考价值。近年来,“千万观影人次”是评估韩国电影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根据韩国百科网站Namu Wiki的统计数据,从2003年韩国电影《实尾岛》观影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到2024年的《破墓》,达到标准的电影仅仅只有33部。
截至目前,这个榜单排名前三的分别是2014年的战争片《鸣梁海战》、2019年的犯罪片《极限职业》、2017年的奇幻片《与神同行:罪与罚》,包括《复仇者联盟》在内的迪士尼系列形成“霸屏”趋势,占据其中的5个位置。
能进入“千万俱乐部”的韩国恐怖电影,除了《破墓》,还有口碑炸裂的《汉江怪物》(2006年)和《釜山行》(2016年)。不难发现,其实这三部电影都算不上标准恐怖片,它们不以血腥镜头取胜,只是套着恐怖片的外壳,把情绪落点放在大众感兴趣的话题里面。
期待有一天,我们能拥有叫座又叫好的中式恐怖电影,向海外输出一波真正的“中式恐惧”。
小落
责编 刘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