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设大熊猫人工繁育场所破坏了大熊猫野外栖息地,导致近亲繁殖严重”系谣言

图片
事实真相
网传信息不实。
针对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上主要采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两种保护形式。就地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保护地等多种形式加强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又叫做易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分。
大熊猫迁地保护种群的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大熊猫迁地保护种群到2023年底已经达到了728只,大熊猫迁地保护种群的建立是通过圈养繁育实现的。经努力,我国已经突破了种群繁育、种群遗传管理等技术难题,使圈养种群规模迅速扩大,目前维持了建群者97.72%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的平均近交系数仅0.0026。大熊猫迁地保护成绩巨大,已经成为国际上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成功典范。经科学评估,现有大熊猫圈养种群可“在200年内维持建群者90%遗传多样性”,是一个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下一步,我们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圈养种群的遗传结构,为保护研究、科普教育、放归自然奠定坚实的基础。
熊猫基地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均依法依规开展,通过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北京动物园、重庆动物园、兰州动物园等机构交换大熊猫个体、精液等方式,获取种源,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存在“大量捕捉野外大熊猫,建设大熊猫人工繁育场所破坏了大熊猫野外栖息地,圈养大熊猫导致近亲繁殖严重”的情况。
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