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闭赛道上一口气骑完90多公里,真过瘾!”

5月26日,伴随着骑行选手结束95.5公里的骑行里程回到北京未来科学城体育场,为期三天的2024“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圆满落幕。比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2600人次运动员及骑行爱好者参与,在青山绿水间挥洒汗水的感受如何?参赛者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很难得、且让人非常放松的骑行体验。
图片
5月26日,95.5公里的大组赛在早上便拉开帷幕。昌平区供图
在封闭赛道中享受骑行乐趣
新京报记者从昌平区获悉,本届赛事汇聚了近2600人次参赛选手,覆盖 28个国家和地区,参赛选手中不乏外籍精英运动员以及来自京外的杰出选手。在赛事设置上,分为个人绕圈赛、团队计时赛、家庭娱乐骑行和大组赛四项别具一格的项目,满足不同骑行爱好者对于丰富道路类型探索的多元需求。
5月26日是最后一个比赛日,95.5公里的大组赛在早上便拉开帷幕。告别了前一日的雨水天气,今天的北京虽日头晴朗,但也伴随强劲阵风,给参赛者临时调高了不小的难度,“有一阵儿风特别顶,体能消耗也很大,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挑战不小。”张先生是大组赛率先完赛的前50人之一,他告诉新京报记者除了风力带来的暂时困扰,整个赛道对于各个阶段的参赛者来说都非常友好。
图片
参赛选手在山林间穿梭。昌平区供图
这样的“友好”除了体现在各类补给站、后勤保障的设置安排,也更直接地体现在封闭赛道的设置上。“我们骑行三四年了,也骑行过不少北京的路线,这次参赛赛道做了封路处理,全程不用看红绿灯,也不用担心过往机动车,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们一口气骑完90多公里,非常过瘾。”参赛者费先生和程先生向记者讲述,作为业余爱好者,自己参赛不为名次,更享受在安全环境下,完全放松的骑行体验。
记者了解到,骑行爱好者在本次赛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多在最近三四年间开始接触、了解骑行运动,在一些参赛者的讲述中,骑行时放松和挥洒汗水时的畅快让人着迷。有人偏爱在工作和家庭之外的这一独处时刻,“能放空自己,专注踩踏,特别放松”;也有人享受这项运动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逢,强身健体,从前我爱抽烟,现在把烟戒了,只对骑行上瘾。”
昌平地域优势进一步丰富骑行体验
昌平区体育局副局长张宝利介绍,在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已成功跻身于在华举办的C类国际赛事之列,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赛事的高水平,也标志着昌平在推动自行车运动发展、打造城市品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第二次在北京昌平举行,赛事延续“骑遇”主题,赛事寄希望于让参赛者在畅享速度与激情的同时,进一步领略昌平发展的勃勃生机与城市魅力。
其实,北京的骑行爱好者对于昌平的骑行路段都不会陌生。现场的骑行爱好者告诉记者,昌平一直是很多骑友们在北京北部骑行的“起点”,以昌平黑山寨、分水岭、解子石串联而成的“黑分解”路线,也是京郊地区非常经典且著名的骑行路线。“而且昌平本身有山地,也有平路,沿途风景不错,是非常热门的骑行区。”
事实上,近年来,昌平在开通自行车专用路、完善骑行配套服务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不断完善自行车运动产业体系。自2019年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自昌平开通,成功填补骑行道路空白,如今这条自行车专用路还在不断向南部、西部延伸,未来更将向东拓展至天通苑地区,连接周边居住区、森林公园、交通枢纽等,进一步提高市民骑行出行的舒适感,大力推动骑行运动的发展和普及。
与此同时,骑行网络建设同步向着绿色生态化发展。目前,昌平区已建成42公里骑行绿道,串联起了昌平新城与老城、东部与西部、山区与平原。从温榆河昌平段起步,纳入沿线公园、湿地、森林等生态空间并进行景观提升,规划多种主题形式公园,连点成线,自西向东形成带状公园。该区段还规划了观鸟、垂钓、水上运动等娱乐项目,极大地丰富了骑行体验与期待。
在昌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春秀看来,昌平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理想之地。她向记者介绍,昌平正在打造一横四纵、全长五百多公里的骑行路线,未来还将举办骑行日活动、建设标志性的骑行驿站,全力推动骑行友好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张彦君